本篇文章3250字,读完约8分钟
威士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对5省10市的调研,联合发布了《数字普惠金融助推扶贫研究报告》。研究表明,数字技术有助于改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在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是大势所趋。未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扶贫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金融机构信息投资的成本分担;第二,如何建立更有效的信用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第三,如何有效降低贫困家庭的信贷风险。
在最近举行的“2019中国发展论坛”上,维萨公司首席执行官艾克里表示,自2018年维萨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具体体现在为中国农村地区寻找减贫和加强金融服务的项目。由维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过去调查了5个省和10个城市,并于3月22日公布了第一份合作结果。艾克里提到的合作成果是维萨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助推扶贫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2018年,维萨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达成了一项为期两年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研究,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途径,为精准扶贫和农村振兴提供经验。此次发布的《报告》通过深入探讨国内外各种案例,提供了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服务提供商应对普惠金融“最后一英里”挑战的最佳实践。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现实挑战
《报告》指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突破传统金融服务模式面临的障碍,但必须改善信用信息收集与共享、信息投资建设、贫困家庭数字金融应用推广等基础条件;同时,支持农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和其他“三农”服务提供者,应加强互补性和协调性,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贫困户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9月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底的10.2%降至2017年底的3.1%,17个省的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根据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和2018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与进步白皮书》,中国为全球减贫做出了70%以上的贡献。尽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有必要努力在2020年前消除贫困,包括改进金融扶贫措施。
报告显示,中国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7年底,全乡银行网点覆盖率达到96%;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农村覆盖率达到95%,村庄覆盖率超过50%,农业保险覆盖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4%。通过部署自动取款机和pos机,全国行政村基本金融服务覆盖率超过96%。银行业金融机构向607万贫困家庭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497亿元,平均每户4万元,四分之一的贫困家庭获得小额扶贫贷款。然而,在贫困地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有近2亿农村人口需要享受更好的正规金融服务。改善贫困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至关重要。
数字技术有助于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根据该报告,信息不对称是普惠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主要困难,依赖人工服务是导致成本制约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走创新之路,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可以通过高效率、低成本地收集和评估客户信用信息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强贷后管理以提高风险控制效果。另一个例子是通过电子方式取代人工服务来降低成本。从数字技术的角度来看,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电子金融服务不受时间和空的限制,其便利性和服务效率远远优于传统模式,在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农村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报告显示,科技和金融发展迅速,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17年,中国57%的成年人使用手机或互联网购物和支付,比2014年翻了一番,超过了52%的全球平均水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调查,2017年,中国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77%,其中67%在农村地区。技术和金融迅速普及的原因是中国的信息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发达国家68%的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为49%,而中国以外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比例为11%。如何更好地解决金融服务的“最后一英里”障碍,需要积极探索技术和机制创新,而数字普惠金融在这方面潜力巨大。我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在第三方支付、农村农业取款点、电子银行等领域应用了大量的信息技术。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实践还表明,数字包容性金融可以在促进减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特别指出,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管理依赖于第二还款来源,即使不需要抵押或担保,也必须保留信贷记录,这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不符。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广泛收集和分析客户信用相关信息,包括反欺诈筛选,可以更有效地判断客户的真实还款能力和意愿。同时,可以直接将业务流程与农村客户的上下游商户联系起来,提高贷后管理绩效,在风险控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在线数据采集和离线现场数据采集相结合,通过交叉检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目前,一些农村信贷机构在小额信贷技术的基础上,通过R&D改进风险控制模式和与外部建设或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总之,数字技术是推动金融形式和服务模式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改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在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是大势所趋。因此,扶贫需要在促进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普惠金融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关对策和建议
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扶贫中的作用,必须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条件,改善发展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和机制,提高金融服务与扶贫的协同作用,完善共同发展机制。在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中,应以全面覆盖农村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为导向,按照业务规则和市场规则运作,使服务主体的收入能够覆盖成本和风险。因此,以电子服务代替人工服务,引入数字技术,克服传统模式面临的人口密度低、单个企业规模小、运输成本高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科技领域的技术,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贷后管理条件,使信贷资金、客户现金流等信息的使用更加透明,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得到改善,内部审计监管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改善整体风险控制状况。
报告建议,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扶贫中的助推作用,应加强以下五项工作,即加快金融信贷信息的收集和共享,推进服务网点的功能整合,完善产业链上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进一步强化协调机制,推广有效的改革经验和模式。
最后,《报告》在摘要中指出,数字技术可以为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绩效提供关键支持,但数字技术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金融技术在普惠金融中推广应用的基本条件是否具备,包括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投资和完善信用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只能从改善供应方服务的角度帮助扶贫,而不能解决信贷风险的源头问题,如提高贫困家庭的生产经营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不断努力,为知识和能力有限的贫困家庭提供更好的服务,并获得广泛认可。因此,未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扶贫需要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一是金融机构信息投资的成本分担;第二,如何建立更有效的信用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第三,如何有效降低贫困家庭的信贷风险。
另一方面,所有利益攸关方都必须加强联系和沟通,促进信息交流和行动协调。创新、互联和共享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数字普惠金融扶贫过程中,除了推动科技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不同行业共享客户和信息、兼顾隐私保护外,还需要促进业务融合和功能互补,提高整体效率,包括如何有效促进金融机构与贫困户的融合、政府与金融机构及其他市场主体的融合。 农业支持服务的供给方与数字普惠金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相互融合。 这需要借助数字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发展成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也需要在各地形成有特色的经验模式。(张乐制图)
标题:数字技术有助于 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