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25字,读完约12分钟
上海港集团集装箱码头
记者温婷编辑李奎玲
作为中国第一家整体上市的港口股份制企业,上海港集团无疑是资本市场的“三好学生”: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也是第一个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年现金分红占可分配利润的50%以上。
上海港实现了由河到河、由河到海的历史性转变。阳山四期自动化终端已成为Xi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中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该公司的“20亿美元”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利润100亿元,到2020年实现净利润100亿元,这一目标提前实现。
如果我们只谈论英雄的数字,我们不能描述这样一个“堡垒”的战略地位。上海港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发生重大变化,主业稳步增长,多元化开始发挥作用。笑了16年,勇敢地站在改革的最前沿,上海港集团再一次站在了发展的新起点。
吃螃蟹有助于资本市场改革
上海港集团总部位于黄浦江畔的港口大楼。作为上海港公共码头的运营商,公司于2003年由原上海港务局重组组建,2005年实施股份制改革,200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整体上市的港口股份制企业。从最初的公司重组、股份制改造到整体上市,再到公司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港集团副总裁丁向明告诉记者,上海港集团敢于先行,在上海国有企业改革的诸多方面——包括完成国内首创的员工持股计划、证券交易所的创新、上市公司的吸收和集团的整体上市——走在了前列,敢于吃螃蟹,成为这位国有港口领袖的第一个注脚。
那么,改革的勇气从何而来?
据丁向明介绍,早在2005年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革时,就确立了长期、规范、高效的经营理念。当时,公司引进了在香港上市的招商局国际作为战略投资者。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优化了股权结构,也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更多国际化的规范化经营理念和经营经验。
2006年10月,上海港集团吸收被兼并控股的上市公司“上海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实现整体上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横向竞争和大量关联交易问题。
丁向明认为,所有的改革之所以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首先,作为一家国有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港口行业发展,其思路也非常开放,这已经成为公司敢于尝试的重要支撑。
此外,丁向明还将其归功于“集团内部的执行力——团队团结向前,员工齐心协力,努力工作。”举个简单的例子,公司的任务指标从来都不是来自上级,而是由集团自己决定的,并且敢于通过编制积极的预算来挑战新的目标。
稳定、敬业和务实也成为上海员工的鲜明特征。丁向明告诉记者,今年是他任职的第29个年头,像他这样忠于上海港务集团、热爱海港事业的员工不在少数。2015年,公司成为中国首家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员工参与率达到72%。“上海港已经脱离政府和企业十多年了,公司的成长和稳定给员工带来了很好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公司领导班子相对稳定,更多来自内部培训和提升,这也是各项改革发展措施不断推进的重要因素。”
上市以来,公司收入增长了2倍,净利润增长了2.5倍。丁向明认为,上海港集团业绩的稳步增长已经成为公司价值的第一个指标。2018年,公司主营业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上海港母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2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4%。2018年底,公司总资产达到1443.7亿元;净资产超过700亿元,达到755.5亿元;年末,a股总市值达到1200.4亿元。2018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达到102.8亿元。
他说,公司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对战略目标、业务指标、主要任务和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安排。有些目标提前实现了。例如,“十三五”末,公司计划母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200万标准箱,2018年实际完成4201万标准箱,提前完成了既定目标;该公司的“20亿美元”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利润100亿元,到2020年实现净利润100亿元,这一目标提前实现。该公司每年的现金分红占可分配利润的50%以上,有些年份的分红比例甚至高达60%。
强势主业洋山港叠加国家战略
2017年底竣工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已成为重大项目中的科技创新项目,Xi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对此表示赞赏。丁向明告诉记者,洋山港区的建设是上海港争取和保持世界第一的基石。“洋山港位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中心。它一端延伸长江经济带,另一端连接一带一路,将起到桥头堡的作用。”
上海港位于中国大陆东海岸中部,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运输通道形成的“丁字”水运网的交汇处。它连接着中国的沿海地区和世界的海洋,然后穿过长江流域、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内陆河以及太湖流域。港口随着历史而变化,洋山港区的建设实现了上海港集团从江河到海洋的历史性跨越。
2003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标准箱。今年,洋山港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至2008年,洋山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全面竣工。依托资本市场,公司先后完成了洋山一期、二期、三期的收购,形成了外高桥和洋山双核港区的格局。
201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试运行。2018年12月25日,洋山四期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开工,成为上海港集团打造智慧港、绿色港、科技港、高效港的典范。
丁向明指出:“与传统集装箱码头相比,洋山港四期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码头装卸、水平运输和堆场装卸全过程的智能化和无人化操作,这对降低码头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安全性、绿色、低碳、环保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洋山四期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港口业经营模式和技术应用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升级。”
如今,在国家战略的叠加和资本市场的支持下,洋山港开始了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试生产期间,投入使用了16台桥式起重机、88台轨道起重机和80台自动导向车,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万标准箱。根据后续计划,码头的长期设备规模将扩大至26台桥式起重机、120台轨道起重机和130台自动导向车辆,年吞吐量为630万标准箱。
去年10月,浙江海港集团以50亿元现金增资上海港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圣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增资后,上海港集团和浙江海港集团分别持有圣东公司80%和20%的股权。胜东公司将是小洋山北侧未来唯一的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主体。同时,上海港集团正积极推进与江苏、安徽等港口集团的合作。
与“跨区域合作共建”同步的是,洋山港乃至整个区域正在经历一个智能化的过程。丁向明告诉记者,目前,上海港集团正以电子设备交接形式为契机,推进覆盖全行业、全过程的平台建设。此外,公司正在推进集中卡预约平台和长江分行服务平台的建设,这也将对上海港集团未来的服务提升和效益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调整结构,多因素支持可持续发展
广阔的经济腹地、密集的交通网络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上海港的优势。但是,随着港口业务的成熟,单纯依靠主营业务难以支撑公司的跨越式增长,已经成为公司的战略选择。
俯瞰着港口大楼的办公室,黄浦江在脚下蜿蜒流淌。丁向明告诉记者,老上海港集中在黄浦江两岸,然后逐渐外移,越江入海。这种功能转型和结构转型,一方面适应了大型船舶和航运中心建设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参与东北亚枢纽港的竞争;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释放了河岸资源,更好地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
价值引导投资,价值也引导决策。以港口业务为主业,上海港集团结构转型中的货物类型变化也在进行,化肥、粮食等载体品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包括2018年煤炭运输逐步退出。业务主要集中在运输领域,如集装箱、汽车滚装和杂货。
上海港集团的集装箱吞吐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到100万标准箱上升到2018年的4201万标准箱,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早在2010年,公司就意识到,当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很难找到上海港可以开发利用的深水岸线,也不可能实现永远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
“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时,它确实需要不同的战略来保证企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港口业务必须是集团不懈发展的主要业务。”丁向明告诉记者,如今,全球经济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企业迫切需要转变经营模式,更好地减轻城市负担,寻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港集团在坚持主业发展的同时,提出了“一主多元”的发展理念。公司多元化投资业务已成为“第二大主业”。2018年,公司投资收益达到62亿元,占公司利润总额的43.7%。截至2018年底,公司持有上海银行7.36%的股权和邮政储蓄银行4.13%的股权;“上海长滩”房地产项目完成70%,龚俊路房地产项目完成61%。
“多元化不是盲目的投资,而是更多地涉及到公司港口的主营业务和多元化的投资布局。”丁向明向记者强调。
以港口商业地产业务为例,丁向明表示,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不同,随着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大型船舶的发展,上海港集团调整了老码头的产业结构,商业地产随着公司结构的调整而诞生。2007年,公司的惠山片区开始开发,曾经的通用货运码头成功转型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如今已成为北外滩一处崭新而美丽的景观。
2011年,宝山区块破土动工,公司对区块进行了整体产业改造。该项目命名为“上海长滩”,自2017年起继续为公司提供利润贡献。此外,近年来,原龚俊路场也进行了结构调整,调整后的龚俊路房地产项目进展有序,将成为公司未来利润贡献的重要来源。
此外,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资产,通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协调发展,回馈和推动主营业务。目前,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持有上海银行8.05亿股股份,占其总股本的7.36%,上海银行的收入已超过10亿元。此外,公司在2017年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了邮政储蓄银行;投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港口航运保险公司等。,试图将物流与金融业务结合起来。2018年,银行和房地产收入已超过公司净利润的50%,为公司港口主营业务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017年,公司投资10亿元人民币,认购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一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15.3%的股权。目前,科技创新基金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集团主营业务相关性不大。但是未来技术和工业之间将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除了一个主营业务和多个业务之外,公司的主要港口业务也开始向外杠杆化,纵向参与航运产业链的上下游,进一步增强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2017年6月,上海市政府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中远船务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远船务集团持有上海港集团1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第三大股东。从那以后,双方都加入了OOCL的合作,实现了该公司对一家大型远洋班轮公司的首次投资。“在加强港口间合作的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航运公司的合作。以中远船务集团为例,从业务到资本,双方在航运和港口包括国际化的进程中合作得更加密切。”丁向明认为,这对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然,我们仍在努力实现一些目标。例如,“十三五”末,母港集装箱水-水转移率目标为47%,2018年将达到46.7%。公司的整体规划是集团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坚持发展方向,适时进一步完善发展目标。”丁向明说:“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建设,长三角的高质量综合开发,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区的加入,都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积累了强大的能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几代人的强港梦想正在今天的上海港实现。”
标题:上港集团:笑看风云潮头立 出江入海正当时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