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98字,读完约11分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任务时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面结构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地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时报》记者近日就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更好地缓解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采访了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
黄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他最近对一些地区的小微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调查和讨论中,他发现,随着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力度的加大,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老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老问题被长期拖延的深层次根源。因此,他认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痛点”不能在个案基础上完成,而是需要宏观视野和包容性政策。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将有助于在明年和今后更好地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小微企业正在改善其商业环境
有新的担忧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目前,小微企业的经营环境有哪些新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黄:为了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如简政、减税、减费等。特别是,地方政府不断推出简单的行政管理和权力下放措施,以提高政府效率,小微企业的整体经营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在讨论过程中,一些企业家反映,仍然存在一些“非行政审批、非税费”的关键性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小微企业通常在日常运营中面临来自上游和下游大型企业等强大对手的无形挤压。在与许多小微企业主的接触中,我感到小微企业往往成为市场中的弱势群体,这不仅是因为它们承受经济周期和宏观政策变化的能力有限,也是因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一些大企业受到不公平利益的挤压,大企业和地方政府拖欠账款的情况并不少见。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的信息,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的短短4个月内,地方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向小微企业支付的账款超过2600亿元。因此,除了进一步加强行政监管,清理全国范围内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对小微企业的欠账外,还要引导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通过立法、评估和上级舆论,科学合理定价,按时足额缴纳, 积极支持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存共荣的良好经济生态。
其次,小微企业交易对手选择政府和国有企业是无助的。调查显示,尽管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拖欠债务,但大多数小微企业更愿意与它们合作。原因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跑不了路”,处于舆论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强力监督之下。虽然支付周期长,但违约的概率相对较低;即使发生违约,违约损失也相对较小。在这方面,要加大对“跑”等不良失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形成社会共识的道德环境,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建设,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约束各种经济实体的信用行为,使企业之间的交易更加互信高效。
第三,商业票据管理系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优化。例如,一些大企业通过在应付账款到期后接受票据来延长小微企业的支付期限,当小微企业因资金周转需要而被迫进行贴现融资时,不仅引发融资难、融资贵的老问题,而且导致银行和企业在票据贴现融资中的两难境地。近年来,取消承兑汇票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一建议违背了常识,但它确实反映了优化商业票据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昂贵融资的主要症结
它已经从银行系统转移到银行外部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随着普惠金融在大力推进中的实施,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与几年前相比有了明显的缓解。然而,小微企业主仍然觉得融资贵的问题客观存在。你认为小微企业融资的变化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黄:通过调查发现,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症结已经从银行体系转移到银行之外。在走访企业时,许多企业家认为,目前所谓昂贵的融资不是银行贷款的高利率,而是银行以外的因素推高了融资成本。
首先,新的中介服务非常昂贵。由于金融创新的普及和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小微企业仍有过去银行贷款的印象,在办理贷款时“望而生畏”。市场上出现的一类新型信贷服务中介利用企业对困难的恐惧,帮助企业在银行中选择适合企业的信贷产品,引导企业准备贷款申请材料,并按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一般不低于3%)收取服务费,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负担。对这类中介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和规范引导,通过监管约束和处罚,规范服务收费标准,杜绝乱收费和高收费。当然,降低融资成本、更有效地缩短融资链的关键在于普及金融知识,使银行和金融更加透明和贴近人民。
第二,“过桥贷款”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由于企业在银行获得的贷款是有限的,一些制度规定,在企业可以再次申请新贷款之前,必须还清原始贷款。因此,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了大量的高息过桥贷款。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过桥贷款成本高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设立了贷款基金,以相对较低的利率提供过桥资金,这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的有益尝试。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对小微企业申请资金设置了更高的门槛,因为他们担心贷款资金流失。事实上,能够获得支持的企业数量极其有限。因此,如何解决过桥贷款问题应该是完善监管改革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
这比融资更昂贵
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更为迫切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对于大多数小微企业来说,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一对经常被一起提及的问题。你在调查中有没有发现哪一个更紧迫,是解决融资贵还是融资难的问题?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它吗?
黄:在调查中,企业家普遍反映,近年来融资难的问题有所缓解,特别是从大型国有银行获得的贷款利率远低于市场利率;就目前民营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而言,解决融资困难比昂贵的融资更为突出和迫切。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包括“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在传统信贷管理体系之外形成一种适合小微企业的新模式,是解决融资难、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
第一,商业信用的本质是回报。银行是信用企业,银行贷款的安全性从根本上取决于借款人的偿付能力和偿债意愿,即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抵押品只能用作信贷补充,应定位为借款人信贷行为的约束,而不是狭义理解的第二还款来源。对小微企业经营贷款必须进行抵押的过分要求,特别是一些银行偏好住房作为抵押,不仅加剧了住房市场对“住宅”属性的偏离,也不利于融资困难,甚至违背了银行正常的业务逻辑,不利于提高银行的经营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使银行沦为“典当行”。
第二,从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信用评级到以交易记录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绩效能力判断。理论上,由于小微企业的自然缺陷,银行很难通过现有的财务数据准确判断还款能力;从实践来看,小微企业的商业信用直接反映在实际的商业交易行为中。因此,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分析时效性更强、质量更高、灵敏度更高的交易数据,很好地解决了财务报表数据不真实、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偿债意愿,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当然,大数据的使用将不可避免地要求银行同时转变信贷业务流程和生产系统,而更加系统化和数字化的在线操作将有效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解决融资困难。
第三,基于小微企业所处的生态圈,科学判断其偿债意愿。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小。在基本能够满足企业偿债能力的前提下,企业主的偿债意愿变得非常关键。从实践来看,该行业的领先实践主要基于非财务信息,从小微企业所处的生态圈开始。例如,许多小微企业是大型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或下游经销商,他们可以通过核心企业了解自己的商业信用。又如,许多小微企业都是各种商会协会的成员,它们可以通过其他成员了解自己的信用声誉。企业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也能证明其信用意识。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大银行和小银行的服务应该有所区别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有观点认为,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大银行对中小银行产生了“挤出效应”;小银行应该复制大银行的包容性金融业务模式。你认为这两种观点怎么样?
黄::其实,这种行业内的担忧可以围绕几个关键词进一步分析,比如“挤出”,其实质就可以清楚地识别出来。也就是说,高质量的小微企业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服务,金融普惠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贷款定价是吸引客户的唯一法宝吗?大银行的业务模式和客户导向与小银行有多大程度的重叠?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应注意的重点。
首先,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包容性”还有很大差距,空市场远未被“挤出”或“挤出”。目前,有贷款的小微企业数量为660万家,约占小微企业正常经营的25%;有贷款的个体工商户有1200万户,约占个体工商户的16%。因此,目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主要矛盾是供不应求,而空有相当大的市场可以容纳足够的金融机构来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发展。现在讨论大银行和小银行之间的过度竞争还为时过早。
其次,贷款价格不是影响小微企业融资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就我对小微企业的实地研究而言,与昂贵的融资相比,融资困难对小微企业的影响更加突出和迫切。简单的贷款流程、资金的快速到位以及对抵押品/财务报表的较少要求是小微企业在选择银行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即使在很多情况下,贷款利率是高还是低并不重要。因此,“客户转移”实际上涉及到一系列与信贷机制和流程相关的深层次问题,如银行金融服务的效率、便利性和可用性等。简单地认为“价格决定一切”不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银行拥有竞争优势,在服务进一步下降后,大银行很难复制这些优势。双方优势领域存在明显差异,客户重叠度不高。小微企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没有一刀切的服务模式。小银行不能简单地模仿大银行的商业模式,它们也不能,大银行也不必模仿小银行的商业模式。大银行和小银行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小银行在充分认识到必须服务于小微企业的独特优势的同时,避免以自身的局限性与他人的优势进行竞争。
然而,一些地方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可能是当地居民,从管理层到雇员,并与当地客户有邻里关系。在这样一个“熟人社会”,小银行在收集和处理软信息方面自然具有优势,能够清楚地调查客户的金融需求、资产状况、声誉和还款能力。在实践中,行业内领先的小银行编制“三产品三表”,包含企业和企业主的“软”和“硬”信息,即个性、产品、物品、水表、电表和工资表。从小微企业所处的生态圈出发,基于非财务信息对其进行检查。
国外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可以容纳不同层次的各类金融机构。适度的市场竞争有利于更好地改善普惠金融服务,形成“小而微”的良性生态,不会导致“生与死”的局面。小银行应该做的是充分发挥地理、亲缘、人气优势,培育不同于大银行的差异化小微企业市场区域,建立其他银行难以复制的业务模式。
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大银行可以利用金融技术覆盖的中小企业主要是能够获得标准化信息的中上层客户。随着潜在客户的逐渐减少,数据的可用性和标准化逐渐降低。金融技术对数据的高度依赖可能导致大银行普惠金融从优势向限制服务进一步衰退的缺陷演变。中小银行(社区金融机构)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将是大银行无法替代的。
标题:解决小微融资“痛点”需宏观视野和包容性政策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6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