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25字,读完约8分钟
《金融时报》记者在浙江采访期间,对苍南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和实践留下了深刻印象。据该行负责人介绍,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为了提高业务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而且最初的变化源于客户结构的变化。同时,效率问题确实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首先,根据我行贷款客户的年龄结构分析,贷款客户主要是30-60岁的客户,其中40-50岁的客户所占比例最高,年轻客户所占比例较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农村服务的拓展,传统的贷款模式缺乏以客户为中心,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效率低(每日最高贷款额只有15),受账户经理主观风险偏好的影响较大,贷款后对账户经理的维护压力较大(人均800多户,最高1800户)。
为应对“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竞争,本行以“贴心服务”理念为指导,提出以“网站”为基础,在全村推进信用2.0、场景建设和网上贷款等核心工作,打造500米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目标是在人员配置、薪酬绩效、指标设置、制度支持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配套激励政策,实现“银行+商户”,并借助大数据技术,探索出以主动管控为核心的综合风险防控体系,为业务发展和运营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三年来,本行科技投入近5000万元,配备14名科技人员,建立了大数据分析中心,独立开发了网上贷款系统、客户风险预警管理系统、贷后管理系统、房地产直通车抵押登记、审计管理系统、大堂营销系统等16个营销管理系统,促进了本行精细化营销和精细化管理。
在线和离线集成开发
基于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的迫切需要,本行于2016年开始探索网上贷款模式,先后开发了基于微信的网上贷款1.0、基于嘉实快贷应用的网上贷款2.0和基于数据驱动模式的网上贷款3.0。
首先,在线和离线集成。通过账户经理的线下真实性调查,确定贷款金额,并将清单导入我行开发的网上贷款辅助管理系统。总行网上贷款管理员统一将清单导入“李哲贷款”管理平台,客户通过丰寿网上完成网上贷款申请。
第二,纯网上贷款处理。首先,建立了一个新的网上贷款信用评分模型,从客户身份、偿付能力、信用历史、产品忠诚度、个人声誉和个人关系六个维度对91个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自动计算出客户的可贷金额。得分在70分以上可获得1万元贷款,得分在1000分以上可获得15万元贷款。接下来是访问模式,即依靠客户风险预警系统和外部数据来判断客户的风险等级、信用额度、可疑交易等数据。最后,系统自动将清单推送到我行自行开发的网上贷款辅助管理系统,由总行网上贷款管理员统一导入到“李哲贷款”管理平台,客户通过嘉实网完成网上贷款申请。
目前,我行已建立白表客户40万户,授信金额218亿元,使用信用证3.3万张,金额29.7亿元,占农户贷款总额的15.7%,平均每户贷款余额9万元;新增网上贷款客户4907户,贷款余额4.24亿元;30-40岁的网上贷款客户逐渐增加,达到27.56%。网上贷款的推广有效提升了客户体验,贷款申请和贷款可在三分钟内完成,实现了“一次不用跑”,为我行7×24小时网上贷款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也让年轻客户更有成就感;实现小额贷款批量有利于培育新的客户群体;将客户经理从日常繁琐的操作中解放出来,促进客户经理的转型,实行“双走战略”;推进银行战略转型、网点调整和绩效考核的转变、服务模式的转变、运营成本的降低和竞争力的提高。
营造场景,打造县域金融生态系统
首先,从付款开始。苍南农村商业银行总行及其支行联合组建17个专业现场推广团队,并配置10名员工组建售后维护团队,支持低利率标准、贷款、奖励等政策的实施,全面占领苍南金融支付市场。
其次,加强音箱的研发。我行在全省率先研发了一码语音信箱,有效解决了客户反映最强烈的支付语音提醒问题,受到商家高度赞扬,提高了生态成果转化率。目前,银行已经配置了14,100个语音信箱。
第三,扩大智能场景建设。苍南农村商业银行积极与交通、火车站、学校、医院等机构合作,打造智能场景,实现跨行业场景排水。目前,智能水产、智能食品农场、智能校园、智能公交车、智能停车场、智能医疗等项目已经建成。
截至今年5月底,苍南农村商业银行已拓展了96个支付业务区,覆盖了食品农场、百货商店和餐馆;增加收购商户23400家,扫描码交易1730万笔,收购资金22.07亿元;5月份交易量为706.75万笔,占全省农村信用体系的8.54%,交易量为6.35亿元;商业存款1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亿元;收获互联活动累计客户172,700户,拓展互联网客户507,100户,互联网覆盖率72.74%;扩大收获联盟的76个商户。
加快网点转型
近年来,网点业务现金流量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网点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仍有金融服务机构空怀特,尤其是对于60岁以上的农村客户来说,旅行和处理业务非常不方便。随着“一次办最多”改革的全面推进,老百姓(603883,临床单位)对“财务+政务+便民”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
结合市场和网络转型的需要,本行制定了岗位建设年度计划,分计划实施,重点加快网络型丰收岗位建设,打造延伸农村金融服务的“社区微型银行”。首先,实行分类建设的精确管理。根据本地区的不同需求,网络型、专职型和兼职型收获站将分类建设。截至今年5月底,苍南农村商业银行已在全县建成230个丰收站,包括12个网点、12个专职站和206个兼职站。2019年共发生交易363,600笔,丰收站柜台业务分流率达到21.48%。第二,在线业务的“线下体验点”。本行在邮政站推广嘉实一码、嘉实互联、浙李贷款等网上服务,现场引导客户使用网上产品,开展“邮政站节”、“特圆粉”等活动,提升邮政站获取客户的能力,积极拓展商户进入嘉实业务的利益,打造商户联盟。第三,社区便利服务点。本行授权嘉禾站提供政务和民生服务,开展社会银行与公安银行的合作,在县人民医院和县审批中心设立嘉禾站,并引入“欧办”政务服务终端,让普通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政务+金融+民生”一体化的便捷关爱服务。
三年来,本行整合了七个实体网点,在原址建设了丰收站,减少了人员编制,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并融入了政务、公共事务、财务、党建等职能,社会认可度大幅提升。
增强控制风的能力
首先,本行开发了客户风险预警系统。截至2015年6月末,我行四级不良贷款余额为2.96亿元,不良率为1.96%,账户经理平均管理800多笔贷款。客户经理在贷款时需要查询8个系统信息,在贷款前需要30-60分钟查询信息。为提高信贷服务和管理效率,我行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发了客户风险预警系统,整合大型信贷平台、核心系统、PBOC信贷信息系统、网络管控平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系统,建立了包含70个评价指标的多维客户风险分析系统,实现了贷前客户风险“一键式查询”。同时,纳税、环保信息、企业信息网络、法院公共网络等外部公共信息查询系统将做好综合风险防控工作。
其次,本行构建了员工行为管理体系。通过线下和网上“双轨制”加强内部员工管理。线下管理中,风险经理每月提交一份风险评估报告,召开员工道德风险联席会议,强化部门支行的管理责任,率先在温州农信建立“八爪”风险调查模型,加强员工异常行为管理,制定并下发100份员工负面清单,全面加强员工“八小时之外”管理,提高员工异常行为管理的及时性和严肃性。网上管理,本行主要运用科技手段,在信贷系统中制定亲属回避预警、员工回避制度、贷后审批和监管制度,实现员工履职前、履职中和履职后回避的有效预警和管理。
第三,本行开发了贷后监控系统。严格监管和网上贷款的发展对贷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苍南农村商业银行开发了贷后监控系统,加强对流向“三市”的贷款资金的监控。该系统主要监控贷款资金流向“三市”、关联方、信用担保、集中点等。采用“t+1”模式,每天由专人负责将可疑数据复制到支行、风险经理和账户经理,并在7天内整改到位。
标题:苍南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2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