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0字,读完约2分钟
湖南汝城县档案馆藏“红军借据”。
本报记者薛桂峰摄
湖南省汝城县的档案中有一张借据。虽然它破了,但它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辨。根据借据,胡思得叔叔借了105吨大米、3头猪和12只鸡。签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兵团叶祖灵。
这是85年前红军的借据。
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团和中央纵队共8.6万余人,分五路进入汝城几个乡镇。11月6日,红军到达延寿乡。当地的姚民想不出这支队伍的身份。除了以前国民党的诬蔑宣传外,人民还冲自己的牲畜,扛大米,跑到山谷里去逃跑。
“后来,我发现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没有呆在农民家里。这只是一个草棚旁边的村庄大厅和学校,人们回到寨子。”冠恒村党支部书记胡讲述了他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听到的故事。
胡思得和红军战士有过短暂的接触,当他得知红军缺粮时,就和人民商量,筹到一些粮食和牲畜,送给红军司务长叶祖龄。
“正当红军休息的时候,敌人赶上来,从三面进攻红军。”汝城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傅说,在战斗中,瑶族人民充当担架,运送伤兵和医士,并带来木柴和木炭,帮助红军取暖和做饭。经过一场艰苦的战斗,部队成功通过了生命延长。
"离开时,叶祖灵找到了胡思得."据胡介绍,叶祖灵满脸愧疚地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红军很难筹集到资金,暂时还拿不到钱。叶祖灵从左胸和布里拿出一张土纸,把它与五谷杂粮和牲畜的数量进行了比较,用笔写下了借条,盖上了自己的印章,递给了胡思得。“当革命胜利时,它将为你感到荣幸。”
红军撤退后,11月14日,敌军进入了延寿。为了安全起见,胡思得把借据装进了一个铁盒子里,直到去世前都没有向外人透露。
1996年春天,的孙子胡造了一个新炉子,他发现了一个生锈的铁盒,正是这张借据。
1997年5月17日,当地政府根据当时的价格,将1.5万元现金给了胡家的后裔胡。胡海云向村里的学校捐赠了一万多元。
现在,这张借据的复印件存放在汝城县温明姚乡沙洲村的专门展厅里。“议案体现了姚同胞对共产党的信任,体现了军民鱼水情的坚强。”评论员朱淑华说。
人民日报(2019年7月1日06版)
标题:借据,63年后兑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9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