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60字,读完约10分钟
[摘要]“教授可能不会说话,但他会说真话,也不会说谎。任何了解张五常的人都知道,他根本不会受到外界怀疑的影响。”在电话中,苏金陵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4月27日,珠江三角洲遭遇强对流天气,广州被乌云和暴雨淹没。著名经济学家的妻子苏金陵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张教授正在广州和朋友们一起欣赏书法和绘画。
此时距张五常判断“深圳有朝一日将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只有7天。外界引发的舆论风暴对张教授没有影响。处于漩涡中心是最平静的。
4月20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新书《深圳奇迹》的首发式上发表了张五常的“惊人”言论。此前,张军邀请张五常在新书发布会上发表演讲。“整整一个星期,他从未答应来,但他没有拒绝我。我猜老人一定在想。首先,如果他来了,他会说什么?这个话题应该和深圳有关;第二,如果我们想谈论深圳,我们必须有一个独特的深圳观。这种观点不是想出一个头,而是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论基础。”张军向《时代周刊》记者回忆道。
“教授不会说话,但他会说实话,而且他不会说谎。任何了解张五常的人都知道,他根本不会受到外界怀疑的影响。”在电话中,苏金陵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被称为“第一个分析中国经济体系的人”的张五常,因其大胆言论而卷入舆论漩涡,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事实上,30多年来,他一直是一个说话傲慢的经济学家。2017年8月,在他的代表作《房客理论》出版50周年之际,张五常这样分析自己:“毫无疑问,我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议的人。基本上,我与我无关...外人怎么说,我懒得管。”
4月28日,《时代周刊》记者再次致电苏金陵,她说:“我们要去吃饭。晚饭后我得听粤剧。”
从上海到深圳
4月20日,张五常出版了一本名为《深圳是一种现象吗演讲。在近一个小时的演讲中,白发苍苍的张五常毫不掩饰自己对深圳未来发展的信心:“深圳将成为全球的经济中心。”
演讲结束时,张五常自问自答:“深圳是一种现象吗?应该是。如果前海能够成功地将人民币引入国际市场,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如此。”
这不是张五常第一次公开“推销”深圳。
2017年2月,张五常在《凤凰财经》上写道,深圳将在十年内超越硅谷。两年后,张五常仍然认为:“虽然中国经济目前面临挑战,但还有8年,这意味着没有必要改变。”
一位目睹张五常演讲现场的观众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他以前只听说过教授的名字,但从未见过他。“张老很幽默,考虑周到,思路清晰。他说,深圳将在许多前提下成为地球的经济中心,他在讲话中指出了这些前提。
张军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强调:“我当场就听了,这是一个非常学术的演讲。有许多经济原则,张五常的主张是基于经济原则。”
但是公众不会追求经济原则。在演讲当天,各种断章取义的标题纷纷出炉:“张五常:深圳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心”,“张五常:深圳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心,主要是因为东莞”,“深圳在张五常眼中已经超越了香港?深圳会成为经济中心,张五常会被打脸吗.....张五常的疯狂,增添了新的篇章。
如“国际金融中心”、“中国第一”、“世界罕见”等,张五常是20年前上海的。
1999年,张五常不到一年前从香港大学退休。他预测上海一定会超过香港,并列出了六个原因。最有代表性的理由是:“上海有许多商业建筑,如果空空这样,他们将永远被迫开放他们的金融。”
二十年后,张五常把“世界第一”的称号授予了深圳。这是否意味着他思想散漫,不负责任?在张五常学习了近20年的年轻经济学家李俊辉(音译)既是老师又是朋友,他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解释道:“教授预测上海将超越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但目前还没有实现。这是因为他过去的推论是有前提条件的,中国必须继续保持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发展势头。”
李军辉向《时代周刊》记者回忆说,2013年,上海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她觉得“这更像是一个自由金融区。”“金融不同于贸易。贸易可以划定一个开放的区域,而金融却不能。”
又冷又热
张五常1935年出生于香港。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1967年,32岁的张五常以其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引自中国农业和台湾土改》颠覆了过去200年来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传统理解,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轰动。34岁时,张五常被提升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经济系的正教授。1991年,作为唯一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他被邀请参加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张五常并没有把这一切归功于他的“非凡能力”,他认为自己是“非凡的”。“虽然我在小学和中学时多次尝试过,但我的生活经历让我比我在美国的同学和同事更了解现实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张五常和他的家人逃到广西,挨饿并在荒野中睡觉。“如果没有逃亡和饥荒的经历,《佃农理论》就不可能写成。数字属于数字,事实属于事实。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张五常说。
正因为这种本土情绪,张五常从未停止对内地的关注。
1981年,在讨论中国改革的“姓社还是姓资”和“左还是右”时,张五常说他是对中国最乐观的人。同年,他发表了《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吗?”,推断中国将改变市场经济的道路。1983年,他又做了一次演讲,说中国的改革不会倒退。
在那之前的一年,1982年,张五常经历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放弃了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工作,回到香港大学任教。第二年秋天,张五常在报纸上开了一个专栏,然后综合了《橘子卖家的话》、《中国的未来》、《再论中国》等。随着这三根柱子的组装,张五常在大陆出名了。
2000年,张五常退休,然后开始在大陆大学讲课。首先,他用直白的头发震撼了他的眼睛,然后他用直接而大胆的判断震撼了他的思想,这是明星们所追求的。我们不知道张五常的头发什么时候是白色的,也不知道张五常的身上什么时候贴上了“疯狂”的标签。
回到2001年4月1日下午7时30分,和妻子苏金陵登上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名人论坛”。礼堂里没有空隙,学生们喊道:“张五常!张五常!”《经济新闻》的创办人高这样描述:“仅在去年(2001年),就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横穿大陆,出入近10所大学,开了10多场讲座,没有举办或接受私人讲座。它在大陆学术界的影响和早年一样大。”
张五常太热了,但在过去的一年里,问题和冷淡的想法接踵而至。
2002年4月,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王泽科发表了《不是天才,不要向张五常学习》,指出张五常的文章否定了数学和博弈论,赞扬了自己的两个把戏,即“偏袒,误导学生,甚至崇拜自己”。对此,张五常回答每一个空:“我渴望卑鄙的评价”——仍然是一个词,疯狂。
“什么是疯狂?当你有三分的时候,却认为你有七分,这太疯狂了。如果你很有能力,认为自己有七分,什么是疯狂?非常谦虚。天才说他是天才,只是陈述事实。”李俊辉坚信老师张五常很有能力,只承认7分。
曾与张五常打过交道的前媒体人士陈建立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张五常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他早年可能关心的是对他的大师们的评价:“20世纪的几位经济学大师,如阿奇恩、科斯、弗里德曼和他的老师或朋友们,在那些日子里对他非常有信心,当然他也充满了信心。”他似乎有点傲慢,但他非常谦虚和虔诚的学习。”
过这种生活
近年来,张五常仍很活跃,经常出席论坛并发表自己的经济判断。
张五常总是紧随其后,这是他“傲慢”的证据之一。以教和说为例,他从不做任何准备。“即使有一千多位听众发言,很多时候我甚至都不会把这个话题放在心上。上台后,介绍人说了我想谈的话题,我就像做梦一样醒了过来,我有一点把握,我就谈了。”
“我认为张五常是一个非常学术的人。你可以通过看他说话和听他说话来获得这种印象。事实上,他对中国经济的一些评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得到了理论的支持。此外,他的讲话更彻底,不含糊,有一个非常自信的表达。”张军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另一方面,大多数张五常的反对者已经退休并分散。
《时代周刊》记者联系了王泽科教授,他发表了这篇“文章”,呼吁对张五常进行冷静的思考。当被问及他对张五常最新言论的看法时,王泽科犹豫不决,只是简单地回答:“古老的故事。”
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一位曾采访过张五常的杂志记者向《时代周刊》记者回忆说:“我没有感觉到张五常的疯狂。”知识分子的修养很好。所谓“疯狂生活”应该指他的观点和学术态度。
李俊辉自2006年起担任张五常新浪博客的管理员。通过这个渠道,她向公众传达了张五常的观点、理论体系甚至她的日常工作。《时代周刊》记者发现,这篇博文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包括张五常的摄影和书法爱好。
不管是傲慢还是专业,张五常展示了一个更广阔、更厚重的生活空间。
在1991年出版的《随机集》的序言中,他说:“我非常珍惜我的生命,认为生命是我自己的,没有人能控制它。”思想是不受约束的,它们是任意的,它们的言行是一致的。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充耳不闻,但他们也有一种不过这种生活的感觉。”
今年2月,84岁的张五常在他最近的一篇博文中说:“我耐心地等到退休后65岁,然后我开始写《经济解释》。”当时,我没有想到大脑老化的问题,也不知道老年痴呆症或大脑老化。根据医学检查,65岁是概率中最常见的不幸转折点。上帝以这种方式帮助了我,甚至在摄影、书法、散文、收藏和其他方面帮助了我,使我能够过我的生活。”
“他有很好的历史感,知道生命的诞生是一个低概率的意外。人生短暂,所以记住过去的好事情,忘记过去的坏事情是明智的。他经常对那些说他不了解自己个人知识的批评一笑置之。据我所知,他不太在乎。”陈建立总结道。
标题:漩涡里的张五常:生命是自己的 任何人都管不着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8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