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8字,读完约3分钟
张红彬
诚信意识只有通过“交易”才能真正确立,盲目宣传和实施并不理想。同时,信用环境的建设不仅需要提升县乡人民的守信意识,还需要发现信用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近,笔者发现县城里有一个普遍的问题。有些人在信用报告方面有问题,他们不知道,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
在一次县内调查中,一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表示,一些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和农民由于各种原因在信用报告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并不知道,银行也陷入了无法向这些需求主体发放贷款的尴尬境地。上述人民信用信息引发问题的原因包括:第一,在某一阶段,村集体从银行借的钱后来被分发给每个农民个人,而没有告知当事人,导致逾期很久;第二,一些联合担保贷款,包括个人信用担保贷款,导致许多担保人成为“不可信赖的人”;第三,由于缺乏金融知识和意识,一些农村人不知道按时还贷,这导致他们的信用报告问题。
我认为,要想减少或避免上述情况,金融部门应该履行金融教育的相关职责。与此同时,商业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改进其业务流程,包括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角度普及金融知识,以及改进金融机构的全面披露义务。
金融知识的普及属于金融教育的范畴。这项工作从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推进到银监会,包括全国信用村镇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金融教育可能需要以更系统、更全面和更有层次的方式来构建,特别是根据县和农村地区人民的特点,并设置适当的信息传播方法和渠道。目前,农村地区的人口,包括老人和儿童,相对较高。这个“一老一少”的群体是一个绝对弱势的群体,在教育水平、接受信息的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欠缺。因此,对这一群体的理财教育需要一种情境感和必要的人文关怀。从细节上看,农村人对“签名和按指纹”的行为不够敏感。其中一些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低,许多文本是不可理解的。其他的则是对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缺乏认识,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更依赖于个人的信任,这很容易导致自己的信用处于劣势。
金融机构在营销业务时,应充分告知营销对象相关的责任和权利,同时最好反复提取和强调关键信息,这样也可以避免贷款人处于“忽略关键信息”的状态。同时,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业务流程,特别是对信贷实体,并反复确认其真实性,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问题。在一次调查中,作者遇到了一个大的谷物种植者。他留下1000亩土地种植水稻。他缺少流动资金,要求银行贷款。银行告诉他有两笔贷款过期了,但他不知道。经调查,发现有人借用其身份证,并在另一家银行办理了担保贷款。所有的签名都是别人签名的。虽然金额不高,但他的信用信息却出了问题。这揭示了两个问题。一方面,银行审计存在严重问题,信贷主体和担保主体认定不严格;另一方面,大粮食种植者把他的身份证借给别人,这已经有潜在的风险,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面对“失信”,金融机构该怎么办?首先,对于这样的主体,如果他们没有故意违约,帮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快归还欠款,优化他们的信用记录,使他们有可能进一步获得贷款;其次,我们应该严格执行自己的业务流程,防止出现漏洞。在为农村客户提供服务时,要反复强调贷款逾期不还的危害,特别是信贷资金发放后,要定期回访,不断提醒贷款人还款和付息的义务;第三,贷款逾期时,要积极沟通,及时提醒,履行相关义务,把客户的信用放在重要位置。
标题:“被失信”困扰着 县域小微金融的发展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8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