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2字,读完约2分钟

最近,央行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第1栏“正确看待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化”指出,单纯运用国际经验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来判断货币政策取向是不可能的。“短期内,它取决于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化,而长期内,它取决于法定准备金率对银行货币创新能力的变化”。

专家:央行“缩表”并不意味货币政策收紧

根据该报告,中国仍然实行正常的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率是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放缓甚至可能下降,但RRR降息放松了流动性约束,提高了货币创新能力,这与量化宽松结束后外国央行曾实施的“规模缩减”有本质区别。

专家:央行“缩表”并不意味货币政策收紧

西南证券(600369)首席宏观分析师杨表示,美联储资产的扩张与货币相对应,而收缩与收紧相对应。然而,对中国而言,尽管紧缩会带来回报,但中国央行将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进行对冲。因此,尽管今年基础货币没有投入使用,资产负债表也没有扩大,但由于RRR降息等原因,货币乘数有所增加,因此总体上没有收紧。

专家:央行“缩表”并不意味货币政策收紧

中国银行(601988)(香港股市03988)研究所研究员范若英认为,判断货币政策取向主要取决于存款准备金和货币乘数。从存款准备金率来看,今年央行的储备货币总体保持稳定;从货币乘数来看,今年以来,中国的货币乘数明显上升,从去年年底的5.52上升到今年10月底的6.51。

专家:央行“缩表”并不意味货币政策收紧

范若英表示,中国央行的“缩表”并不意味着收紧货币政策。在历史上,中国人民银行的“缩水表”和货币政策收紧之间没有直接关系。2007年和2010 -2011年的两轮货币紧缩并没有伴随着央行的“收缩表”,而银行流动性在2011年和2015年也没有紧缩的迹象。

专家:央行“缩表”并不意味货币政策收紧

苏宁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陶金告诉《证券日报》,从长远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增加,央行外汇账户迅速增加。在现阶段,央行主要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对冲流动性。然而,近年来,外汇的数量减少了,被动的货币供应也减少了。央行采取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方法来增加流动性。

专家:央行“缩表”并不意味货币政策收紧

报告称,央行资产负债表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财税收支、现金收付都会引起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化,因此在个别时点观察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没有意义。

专家:央行“缩表”并不意味货币政策收紧

范若英认为,存款准备金只是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项目之一,减少政府存款等其他项目也能达到“缩表”的效果,货币政策取向不能从资产负债表单个月的波动来看。

标题:专家:央行“缩表”并不意味货币政策收紧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