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29字,读完约8分钟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如何管理经济周期,如何管理资产与负债的匹配,如何应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各种风险与挑战,如何解决少数企业严重依赖传统发展道路的问题,如何改善科技赋权的缺失是寿险行业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在保险领域,2018年5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首次公布了寿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严格查处了“长期保险、短期工作”等背离保险性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产品,盲目设定高额赔付限额,启动了行业寿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18个月过去了,2019年正在倒计时。个人保险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让我们看看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寿险行业利润达到2332亿元,同比增长55%;第三季度末,各寿险公司的内含价值达到3.3万亿元,同比增长16.8%。从数据来看,个人保险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因为负面清单而缩小,同时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有所增强。截至第三季度末,寿险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6%,综合偿付能力盈余为220亿元,均比上季度有所提高。前三季度,寿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9503亿元,同比增长78%。该行业整体现金流充裕,风险可控。
然而,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寿险行业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被遗弃的个人风险
依靠巨大的人口红利,中国的人身保险市场发展迅速。自2012年以来,保险业大力推进资本利用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产品定价和投资自主性得到大幅提升。资金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可投资于房地产、股权、创业板、优先股、风险投资基金、信托计划、金融衍生品等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的领域;普通人身保险、分红保险和万能保险保证利率的预定利率上限相继放开。人身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2012年到2017年,个人保险公司的保费每年增长21.2%,公司数量从68家增加到85家。
快速扩张给监管带来挑战。“长期保险和短期保险”是保险行业的一种慢性病。年金保险产品分为长期保险和短期保险。通过生存资金的快速回收,消费者支付的大量保费被快速回收,长期年金保险实际上变成了短期产品。“长期风险和短期运营”规避了短期和中期产品的监管要求。虽然保费很容易赚取,但一旦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入下降,就会出现退保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在非理性的轨道上奔跑,总会有失重的一天。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一些保险公司绕过监管,采取“多头冒险,空头操作”,但他们不想“翻身”,跌入深渊。
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6年,与当前高价格万能保险相对应的“投保人投资基金新支付”每年增长54.6%,其中2016年,人身保险公司的规模保费为3.42万亿元,投保人投资基金新支付达到1.19万亿元,占34.8%。十多家中小保险公司的高价万能保险占了规模保费收入的50%以上,有些保险公司甚至达到95%以上。虽然这些产品的设计周期是5-10年,但实际的持续时间通常是1-3年,有些甚至只有几个月,这是非常昂贵的。为了支撑高成本,一些保险公司配置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将销售高流动价格产品的大量资金投资于股权资产和长期房地产等另类投资项目,在资本市场大肆招徕上市公司,进行大规模海外收购。还有一些保险公司涉嫌利用保费进行自我注资、循环注资、虚假注资等。违反规定,导致更大的潜在风险。
央行11月25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年)》(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问题在于中短期高流动价格的万能保险产品增长过快,资产负债严重错配。针对人身保险行业中短期和高流动性的普遍保险比例高、重投资、轻安全、资产负债匹配困难、流动性风险大等问题,保险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提升人身保险行业的收益安全来源。
回顾过去,自2016年以来,监管部门陆续下发了《关于规范中短期寿险产品相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寿险监管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寿险精算制度的通知》、《关于规范寿险公司产品开发和设计行为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保险公司中短期产品的年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最近一个季度投入资本和净资产的两倍以内。如果中短期产品规模超过限额,规模应逐年缩小。超过一定数额的,一年内不批准设立新的分支机构;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保险的形式设计万能保险产品。
自2017年以来,保险监管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的通知》和《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对于上市公司的收购,需要事先获得批准,并且需要权益性资产的总账面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公司总资产的30%,禁止保险机构和非保险一致行动者共同收购上市公司;进一步规范投资管理人受托管理保险资金的行为,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监管。2018年初,保险监管部门发布了修订后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加强了对股东行为的监管,并采取了责令股权转让、撤销行政许可、限制投资保险业等措施。
上述监管要求下发后,人身保险行业中短期业务规模明显下降,转型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保单持有人投资基金新增支付额为5892亿元,同比下降50%,个别公司下降90%以上;2018年,为保单持有人(不包括两家被处置机构)支付的新投资基金仅增长了5.3%。保险公司上市公司、股东非法注资等行为明显减少。
“坏”孩子的转变
美国国际集团(aig)在金融海啸中翻船,这使得业界开始关注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美国国际集团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但其在英国伦敦的金融产品部门却因抵押贷款相关债券而倾覆。
美国国际集团事件提醒了保险业。后来,一些研究表明,随着金融一体化和混业经营的快速发展,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以及保险公司新的保险产品和新的投资工具的出现,以保险风险为主、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保险业优势不复存在。相反,保险业受到其他行业系统性风险影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一些保险机构也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源头,如何管理经济周期成为保险监管的重点。
在新旧发展模式转换的背景下,寿险公司未能在2018年实现“良好开端”。1月份,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下降25.5%,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6.82%,年保费收入同比仅增长0.85%。此外,由于其高风险性,“长期风险和短期行为”被列入寿险产品开发设计的负面清单。经过一年的调整,由于2018年基数较低,人寿保险公司在2019年又回到了“良好开端”。
与此同时,这种转型使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审视自己,保费增长放缓,尚未形成新的增长点。然而,转型升级在业内获得了新的共识。为促进寿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使市场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转向高水平的服务和品牌竞争。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如何管理经济周期,如何管理资产与负债的匹配,如何应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各种风险与挑战,如何解决少数企业严重依赖传统发展道路的问题,如何改善科技赋权的缺失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保险业不是“赚快钱”
保险业是“快钱”行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人身保险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从来没有缺席过以保障民生为回报。
调整后,寿险业将健康发展,防范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在大力推进保险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指引下,促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保险业发展的主旋律。
据报道,目前,寿险行业积累了超过2万亿元的养老金储备和1.14万亿元的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大病保险覆盖全国31个省,覆盖11.29亿人,委托管理各类医疗保险基金367.5亿元。保险业为近9万家企业提供企业年金委托管理服务,覆盖2471万人,委托管理资产总额8958亿元。人寿保险的长期资金大部分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村振兴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然而,慢性病是难以改变的,个人保险市场的整顿不是一场速决战,而是一场持久战。发展人身保险有利于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体系,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长期的金融支持。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公众对健康生活需求的增加,人身保险业有了广泛的发展。此外,尽管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这也增强了公众的风险意识,刺激了安全需求。下一步,寿险行业应抓住机遇,立足于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服务实体经济,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业务质量,谋求更大发展。
标题:人身险行业 “刮骨疗毒”寻转型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