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25字,读完约10分钟

路是湖南省江华县瑶族世世代代的期盼。今天的江华不仅有铁路,还有高速公路。图为火车缓缓驶入江华大瑶山。照片由李中林(中景视觉)拍摄

在江华县大芦铺镇东圩村的皮包加工厂,姚家实现了就业。经济日报记者魏永刚照片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瑶族散居在山区,生活贫困。如今,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依靠国家扶贫政策和生态移民政策,不仅有铁路和公路,还有山里人走出大山,住在社区里,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一步一步走了一千多年”,他们过着现代而稳定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瑶山新颜

“没有山就没有姚”。瑶族人口270多万,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的南岭山区。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

由于生活在深山里,交通不便,道路一直是瑶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期盼。今天,当我们参观瑶山时,我们沿着高速公路一直走到南岭深处。

路童瑶山

象征瑶族文化的长鼓雕塑成为江华火车站前广场的一道独特景观。江华火车站是县城街道纵横交错的重要节点。今天的江华,不仅有铁路,还有高速公路,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就可以到达附近的机场。

瑶山新颜

孟竹岭将江华县分为陵东和陵西。在灵东山区,有山有沟,大多数农民住在半山腰。2009年,这里有一列火车,2011年,通往江华的高速公路开通了。今天,除了洛湛洛湛铁路横穿县城外,厦成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道河高速公路、桂光高速公路环绕县城,桂光高速铁路也将从这里穿过。

瑶山新颜

道路深刻地改变了瑶族人民居住的土地。从县城到朱蒙岭以东的水口镇,我们必须翻越高高的古阿古阿岭。去年10月,歌花岭隧道提前开通,不仅节省了40多分钟的行车时间,还让从县城到水口的人们感觉“平坦”。

瑶山新颜

这条高速公路连接江华和外界;县城交通要道不断完善;城市和农村的道路延伸到连绵的山脉。江华县的同志表示,2014年至2018年,共投入资金3.26707亿元,自然村道路硬化976公里,拓宽700公里,112个贫困村1475个村民小组道路达到标准。所有贫困村庄都实现了主干道畅通,25个100人以上自然村的道路硬化。2019年,江华又投资6547万元实施了168个村道建设项目。

瑶山新颜

瑶族下坡

这条路通向群山,这是瑶山的一个变化;散居在山区的瑶族同胞易居城镇,这对江华瑶族同胞来说是一个更加深刻的变化。

水口镇有一个移民社区,叫做幸福社区。住在这里的是从水库移民过来的瑶族,他们很容易帮助穷人。记者突然看到北江镇黄沙村的几个村民。66岁的赵德英(音译)享受着扶贫搬迁政策,并在这里定居下来。他的三口之家住在一栋75平方米的房子里。她动情地说:“现在的生活真好。”

瑶山新颜

过去,瑶族人分散在山区。改善生活条件是他们多年来的愿望,也是当地建设和扶贫的一个重要重点。

江华的搬迁始于水库扩建工程。官田河水库扩建工程作为湖南省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于2012年8月开工,水库内有6600多户居民,28000多人。自2013年以来,江华率先在全省开展异地扶贫搬迁工作。江华县结合水库移民点,在沱江镇、骑田河镇、水口镇、小旭镇、马史镇等地设立了5个水库移民点和异地扶贫移民点,建设用地4568亩。人口的集中使这五个地方成为繁荣的小城镇。

瑶山新颜

当我来到水口镇的快乐社区时,我看到一排排展示美丽风景的建筑。过去散居在山区的瑶族同胞现在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瑶山新颜

73岁的廖先有两个儿子。他和他最小的儿子住在一起,花了10000元住在一栋150平方米的房子里。老人说:“这里看病方便,孩子上学方便,出去买菜也方便。”

瑶山新颜

江华县的同志介绍说,除了这些大的安置点外,大围山、大溪、陶伟、硖石等高山地区的瑶族同胞,都采用集镇集中建房的方式,现在已经到户了。同时,结合精准扶贫,推进贫困户危房改造,按每户4.5万元标准给予补贴。自2014年以来,对5990多套贫困家庭危房进行了修缮,解决了22900人的住房保障问题。

瑶山新颜

工业进山

“小微企业进农村”是江华脱贫的重要举措。

在江华,我们看到了一种“去房子,但去工厂”的安置模式。安置中心将为搬迁而建,第一层将被建成框架结构,只有第二层以上的居民将成为居民。这样,“住在楼上,在楼下工作”使小型和微型企业能够进入新的移民地区和村庄。

瑶山新颜

水口镇的幸福社区就是这样一个典范。村民潘炳英(音译)于2017年从金源村搬到水口镇,现在他正在楼下的车间安装一台电机。她说:“过去,我在山上种树。现在我在工厂工作。我可以照顾我的小孙子,生活得很好。”

瑶山新颜

大芦铺镇东魏村有一家皮革加工厂。在这个由粮食仓库改造而来的生产车间里,70多名工人在几排缝纫机前忙碌着。工厂负责人杨海军说,他们还有五个分厂,分布在更远的五个村子里。“五个村里总共有170多人在从事生产”。

瑶山新颜

在大圩镇大圩社区,几乎每个家庭都安装了耳机。70岁的龙庆莹和76岁的陈乾坤提着一篮子电线和耳机。耳机按件定价,通常100个装2元。像他们这样一边工作一边做家务的人每天能挣18元。“钱不算太多,但对我们来说,什么都不花就够了。”老人很满意。村子里有两栋房子,标着“华雄电子厂”。工厂负责人何华强说,工厂里有60多名固定工人,在这里工作的不到20人。其他人分散在村里的农民家中,一名工人的平均月薪约为3000元。

瑶山新颜

我们得到了一组数据:全县有300多个村庄,457个小微企业进驻乡镇设立扶贫车间,吸纳了10860名留守劳动者在家工作,其中贫困劳动者3160人。

是什么风把这些小微企业吹进了深山?

西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电机制造商。总经理刘伟曾经在广东开了一家工厂。2016年,他将工厂迁至江华,并在工业园区落户。就在企业订单增加、工厂准备扩大的时候,他意外地去了农村,看到水口镇楼上房子和楼下工厂的移民社区,于是他把工厂“分散”到了农村。“现在园区有180名工人,水口分公司有60多名工人。”他说:“车间分散在农村,所以我们不用负责工人的住宿,这样可以节约成本。移民可以在社区找到工作,解决就业问题。”

瑶山新颜

大圩镇30个村有26个小微企业,每个企业平均吸收30名左右的工人。镇党委书记邓说,在过去一两年里,26家企业全部入驻。“县里专门建立了一条通往广东的物流线路。有了这条线,企业就来了。”

瑶山新颜

通过对江华村小微企业发展路径的梳理,我们发现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主要是电子产品、电机、雨衣、手袋、木器等。除了竹木原料是本地的,大部分都是“双头”:原料从广东运来,产品运回广东市场。因此,高速公路的修复和物流线路的开通是这些企业来到江华、进入农村的重要条件。

瑶山新颜

外出工作的年轻人已经成为把工业推向瑶山的重要力量。大圩镇有26家小微企业,其中24家是返乡打工青年创办的。李红梅早年从禄口镇外出打工。2014年,他回国建立了第一家加工厂,2017年,他建立了第二家工厂。今天,她的企业已经吸收了1000多名工人。

瑶山新颜

这些企业不断改写江华工业发展的历史。如今,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县城,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视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增长极、主战场和实验区。江华县高新区是永州市唯一的高新区。近年来,引进大型工业企业94家,培育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电机等七大产业。园区现有工业工人1.4万人,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中青年贫困劳动者3100多人在园区企业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瑶山新颜

生态养山

"我盖了房子,打碎了竹子,放下了竹筏."曾景茂,一位曾经住在姜岑村的老人,说:“现在我不上山了。我已经23年没有放下竹筏了。”。在水口镇的移民社区,有很多像岑这样的人不再上山开始新的生活。

瑶山新颜

山脉的变化始于2011年。江华以“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生态县放在首位,坚决走绿色发展道路。

瑶山新颜

绿色发展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改变。世世代代以伐木为生的瑶族,第一次接触到了"伐木禁令"这个词。这项工作始于森林资源丰富的田桓流域2200平方公里的山地森林。该地区已被确定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全面禁止砍伐和封山育林,以保护潇湘源头的森林植被。

瑶山新颜

为了禁止伐木,我们必须保护瑶族人民的利益。江华探索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包括未纳入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的林区,参照国家和省级补偿标准进行县级财政补偿,确保社会生态效益和人民经济效益的提高。他们把森林劳动力变成了护林员,全县安排了475名贫困人口当护林员,人均年收入1万元。同时,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种养业、生态旅游等新的经营形式。自2014年以来,他们支持65个贫困村发展了7000多亩高山茶和59000亩油茶、冷杉等经济林。全县向生态保护区贫困人口发放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补助3557.6万元。

瑶山新颜

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改变生产方式。近年来,江华一方面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努力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在位于牛家岭的湖南瑞鑫源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的茶园里,公司负责人张瑞云介绍说,他们租用了橡树湾、天宝等五个村的土地,建了600亩茶园。最多有400多人在茶场工作,他们每个季度支付约180万元。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茶园的集中管理也提高了江华传统高山茶产品的质量。以前,每公斤16元的干茶加工后可以卖到60元。

瑶山新颜

白马营镇谢家湾村有一个红山自然村。爬上山坡,四处看看,到处都看不见脐橙树。这是龙符果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成的万亩果园。68岁的谢家湾村前党支部书记周启芬说,土地是按照每亩林地250元、旱地400元、水田600元的价格转让的。平时,这里有300多人工作,附近六个村庄的农民受益。

瑶山新颜

江华农业发展提出的思路是建基地。该县要求合格的村庄每年转让300多英亩山地。通过促进土地流转,引进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型人才,建设农业基地。全县同志介绍,2016年以来,引进和培育了390多家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转移山区20多万亩,建立了一批果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带动2万多贫困人口与扶贫经济组织建立了利益联动机制。

瑶山新颜

山依旧是山的层层叠叠,河依旧是流淌的河流,但瑶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郝?(

标题:瑶山新颜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1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