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4字,读完约4分钟

■聚焦

■泛钱起

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农村土地被严重遗弃。有鉴于此,贵州省黎平县提出了“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布局。围绕人均1亩中药材和全覆盖贫困户工业项目的目标,扩大中药材产业,力争到2019年底实现累计种植面积25万亩。农村土地撂荒率同比下降10%,土地流转率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

黎平农商行20亿扶贫贷款助2.7万人脱贫

去年,该县隆安镇钩藤产业发展面积达3500亩,成为人们持续增收的好产业。该镇下德鹅村村民石光标去年种了3.5亩钩藤,收入1.5万元。"钩藤的收成很好,我必须扩大规模."贫困家庭的苏广林笑着说。“种钩藤是好的。收获后,群众可以出去工作。钩藤每亩产值可达5000-8000元。广西和湖南的流动商贩每年都会去村子里买钩藤。去年,钩藤在全村的营业额达到了100多万元。”龙鹅镇刘爽村党支部书记石开秀笑着说。除了种植钩藤,黎平县去年还完成了1.8万亩茶园的建设。全县茶叶总面积达35.8万亩,年产量1.25万吨,总产值10亿元,覆盖贫困人口2.7万人。此外,新建油茶林地3000亩,总面积36万亩,总产值5.7亿元,覆盖贫困人口3.6万人。现有油茶加工厂4家(包括1家省级龙头企业和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万吨。

黎平农商行20亿扶贫贷款助2.7万人脱贫

尽管工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存在一些困难。首先是工业发展缺乏资本投资。由于经济总量小,人均财力不足,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有限,资金短缺融入农业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动能不足。根据“人均一亩茶、人均一亩油茶、人均一亩中草药”的产业发展规划,基地已初具规模,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农业产业还比较小、分散、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其次,市场参与者的力量不够强大。近年来,该县大力招商引资,培育地方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一批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然而,该县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总体而言,龙头企业和农村商业实体还很少,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农业生产组织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商品转化率低,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产销对接不够好。

黎平农商行20亿扶贫贷款助2.7万人脱贫

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黎平农村商业银行一方面加大扶贫贷款投入,另一方面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其中,黎平县迪平镇贡达村培里生产集团苗寨芦笙的生产是黎平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成功案例。培里庙村有104户人家,199名劳动力,男女劳动,充分利用人和竹子。在104个家庭中有38个芦笙生产者,剩下的161个劳动者致力于为这38个芦笙生产者寻找竹子和木材。一根小小的芦笙竹平均要2元钱,出去砍竹子的时候,每人每天的平均工资要高于300元。培里庙村已经形成了一个芦笙生产集团的合作链条,没有它谁也活不下去。“每个人都有事情做,每个人都有钱赚”是这里的真实写照。65岁的芦笙制作人何群林(音译)说,现在他的妻子、儿子和儿媳负责制作管子和水桶,而芦笛技术、调音和调试则由他们自己完成。培力芦笙种类繁多,风格新颖,远销广西、湖南等边境地区。工匠平均能在3天内生产1-2支芦笙,每支售价300元;这里有3-5个小芦笙,每个售价60-80元,每年加工数万个芦笙,产值超过500万元,是湘、黔、桂交界地区名副其实的“芦笙第一村”。

黎平农商行20亿扶贫贷款助2.7万人脱贫

一开始,在了解了这一优势产业后,黎平农村商业银行投资20万元为每个家庭发放扶贫贷款,帮助该村发展芦笙手工业。如今,村民们不仅还清了贷款,而且每个家庭还节省了20多万元。芦笙竹被种植在村里的旱田、山坡和田地里,从而减少了弃土的情况。据了解,贵州黎平农村商业银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运用“活、创新、务实、受益”四项措施,投入20.16亿元扶贫贷款资金,有效推进了精准扶贫工作。2018年,黎平县贫困人口减少6589户,27375人,贫困村56个,贫困率下降到8.09%,超过了贵州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标题:黎平农商行20亿扶贫贷款助2.7万人脱贫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9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