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40字,读完约5分钟
打开手机购物应用,2199元商品的“原价”被一条横线严重“划掉”,只能购买1799元。在此基础上,有“满200元减去5元”的商店折扣。对于熟悉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来说,这种情况并不陌生。
然而,这条水平线是否与货物的原始价格相交叉?消费者真的喜欢这些好处吗?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夕,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发布报告,对电子商务价格问题进行了梳理。
交叉价格不是原价。法院认定电子商务价格构成欺诈
2016年3月,冯先生在一家电子商务平台的数码专卖店购买了四个台式电脑内存芯片。购买时,冯先生注意到产品详情页面上注明:“价格为2199.00元,促销价格为1799.00元。今天的特价,我们的活动全是200元减去5元。”在咨询在线客服平台商品原价是否为2199元并得到肯定答复后,冯先生花了1794元购买了一家记忆银行。在购买商品并签收后,冯先生认为“2199.00元”不是商品的原价,而是电子商务任意标注的价格。随后,冯先生以涉嫌价格欺诈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退货、退还货款和赔偿损失。
最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数码专卖店构成价格欺诈。这家数码专卖店向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经过审判,法院维持一审判决。
“这是电子商务虚构商品和针对消费者的价格欺诈的典型案例。”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院院长侯军表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虚假原价是指经营者在促销活动中标注的原价是虚假的、捏造的,没有或者从来没有交易记录。
据侯军称,在本案中,数码专卖店声称2,199.00元的标价是“签约价”和“装船价”,而不是原价。但是,没有以此价格销售的实际交易记录,也没有对产品详细信息页面上标明的价格和促销价格进行必要的解释。同时,在线客服回复也表明价格是商品的原价。最后,法院认定这是一个虚构的原始价格和虚假折扣,构成价格欺诈。
侯军介绍,“3·15”
前夕,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院对近三年来全国法院审理的涉及电子商务的价格欺诈案件进行了梳理,筛选出了一些以交叉价格为代表的不规范价格标签引发的典型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消费者起诉的理由是运营商捏造原始价格,构成价格欺诈,被起诉的主体涉及许多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在这些平台上落户的运营商。
电子商务价格标识的“标志价格”、“装载价格”和“指导价格”的模式是什么?
那么,电子商务价格标签的模式是什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刘建刚、助理法官张亚林、助理法官高赫男结合生效的司法判决回答了提问。
——直接在销售页面标注商品的虚拟原价。“在一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商家在产品页面上标注了‘原价+折扣价(现价)’的字样,经调查,发现本案原价为虚构价格。”刘建刚介绍说,中国的法律法规规定,原始价格是指经营者在促销前7天内在交易场所进行交易时,交易工具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七天内没有交易,则促销前的最后一笔交易价格作为原始价格。本案由中国判断文献网发布,王女士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购买的手表,原价为7.2万元,销售记录显示,最后一笔交易价格为5.76万元,最终成为促销价格3.6万元。因此,这块手表的原价应该是57600元,而不是72000元,卖方构成欺诈。
——未对交叉价格进行解释。张亚林告诉记者,一些商家在销售页面上标注了“交叉价格+连续价格”,但交叉价格并没有标注实际含义。“在实践中,如果商家的销售页面没有对交叉价格给出任何解释,我们一般倾向于将交叉价格视为原始价格。如果商家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据证明交叉价格确实是原始价格,那么商家可能构成价格欺诈。”
——“详细解释”交叉价格,避免价格欺诈责任。高赫男表示,一些商家在产品介绍的底部给出了交叉价格的“详细”解释。例如,“交叉价格:商品展示的跨线价格是参考价格,可以是品牌柜台价格、商品标签价格或品牌供应商提供的真实零售价格。由于地区和时间差异以及市场波动,它可能与您购物时展示的内容不一致。价格仅供您参考。”“市场波动、参考价格、品牌柜台价格...这些看似全面的陈述实际上并没有清楚地描述交叉价格所指的价格,也不排除价格欺诈的可能性。”
专家认为,电子商务价格标签需要规范,平台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未披露、不透明和不真实的价格标签为消费者设置了陷阱,并对诚信经营的企业造成了损害。”据侯军介绍,根据北京市第三中学收到的案件数量,2015年,此类案件为数不多,近两年来,收到的案件数量大幅增加。希望引起注意,并及时规范。
侯军介绍说,目前,电子商务的价格主要由部门规章来规范。考虑到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多的诉讼实践,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
“交叉价格是真是假,消费者并不知道,在维权时很难提供证据。”北京法学会电子商务法律研究会会长邱认为,收集证据和提起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很困难,需要引起重视。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认为,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要求平台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地址等。但是没有规定平台在价格欺诈方面的相应责任。建议相关法律加大对平台的责任约束,督促平台对商户承担管理责任,有效规范平台商品价格。
新华社北京三月十四日电
编者:于涛
标题:电商价格“猫腻”您中招没?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