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327字,读完约16分钟
人物档案
张勤,中央电视台信息中心经济信息部制片人,长时间从事金融及宏观经济信息报道、组织策划事业,获得中国信息奖、中国广播电视奖等各类国家级奖项。
对话背景
最近,央视连续报道的“广西来宾邮购诈骗”备受社会关注。 据报道,“广西来宾邮购诈骗”吸引了来自全国30个省的公众参与。 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就有2000多人卷入此案,其中有个体工商户、教师、公务员和公司退休干部。 更令人费解的是,传销组织者在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的“眼皮底下”选择了活动地点。
为什么广西非法传销活动如此泛滥,公开化?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此次新闻负责人张勤。
升级,诈骗更有吸引力
中国青年报:最初选择这个主题素材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 目前,非法传销在广西当地表现出怎样的态势?
张勤:是我们整个新闻团队负责宏观经济行业的信息报道。 选择广西来宾邮购方案,是考虑到了今年通胀高、公众手中的“闲钱”缺乏合理投资渠道的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非法集资和非法流通等经济事件。
随后,前方记者在跟踪调查中发现,确实如我们所料,在广西,非法流通已经成为当地“明目张胆”的“财富之路”。 例如,当地许多书店公开销售非法流通书籍,同时这些书籍有正规出版社的批号。 在政府办公楼、公安机关附近,传销人员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也没有驱散这些人。 在当地一点的通信营业厅,手机服务也和邮购联系在一起,手机顾客经营一些课程时,营业厅会寄送邮购类的书籍。
中国青年报:在这次报道的传销事件中,受害者有那些群体的特征吗?
张勤:这次传销事件的受害者遍布全国30个省,受害者群体分布地区极其广泛。 不仅如此,人员的职业构成也很多,很复杂。 以受害人数众多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当地有2000多人卷入该诈骗,其中有下岗职工、教师、公务员、农民、公司退休干部、商人、大学生。
与过去的事件相比,受害者群体呈现出“高知识、高收入、高职”的“三高”倾向。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分销商是如何“圆”谎言的?
张勤:在我们的前期调查和后期解体分析中,在这个案件中传销组织者认为很多诈骗的细节都有“升级”。 这些担忧的设计让传销组织者回避了法律,迷惑了越来越多的受害者,也让受害者群体呈现出“三高”的倾向。
例如,邮购组织的领导将一个“在线”拥有的“离线”人数设定为“29人”。 我国新修订的《刑法》中,“组织、领导传销罪”有所增加,但其立案标准为“涉嫌组织、领导的传销人员在30人以上,层级在3级以上”。 这意味着“拥有29名传销者的领导”不能构成“组织、领导传销罪”。
其次,这次的传销活动大多利用的是国家宏观政策、大型国际比赛等极具说服力的项目。 当前方记者最初深入传销组织内部时,组织者主张:“此次资本运营来源于国家大力倡导的北部湾开发项目。” 近两周,随着大运会在广东举办,主办单位又以“大运会给附近省份带来的商机”为借口“吸金”。 即使在媒体曝光此次事件后,组织者也声称正因为项目收益率过高,媒体以负面报道的方式阻止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这次的非法流通在管理很多细节的设计上也是欺诈性的。 据前方记者反馈,与以往的传销事件不同,该诈骗组织者并不限制传销者的人身自由,而是不断进行各种演讲、歌舞活动,营造出极其温暖的气氛。 组织内部还确定传销人员资金收益率达到一定额度后,必须退出组织,“给新成员赚钱的机会”,从而创造人性化、自由、有钱、大家都赚钱的假象。
“投入3800元,返还380万元”太有吸引力了
中国青年报:据报道,来宾传销事件中,“缩小贫富差距”、“处理就业问题”、“培养人才”等借口经常是非法传销组织者令人不快的“魅力饵料”,这些“魅力饵料”本身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 这反映了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吗?
张勤:之所以用这样的“魅力饵料”引起人们的投资,是因为传销组织者很清楚人们的心理弱点。 让我举几个例子。首先,我谈谈为前方记者提供线索的“老侯”。 记者刚来到广西当地时,“老侯”作为反传销组织的员工与我们合作。 几年前,他自己加入过传销组织,被骗走了巨额资金。 获救后,他自愿加入反传销组织,协助执法机构、媒体打击传销。 在我们最初的调查阶段,“老侯”为前方记者提供了许多线索和新闻。
但是,近两天,当记者再次回到当地时,“老侯”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他不但不配合我们的调查,反而告诉记者:“这是合法组织,他自己已经受益匪浅,请不要再向记者报道,不要断绝他的财路。” 据他儿子介绍,“老侯”目前投入近10万元资金,同时鼓励儿子加入传销组织。
从“老侯”的几个变化可以看出传销组织者承诺的“投入3800元,返还380万元”有多有吸引力。 选择相信“不可靠”的高收益率暴露了许多受害者不劳而获的感受。
另一个受害者在进入邮购组织之前,本来经营美容店,收入不错。 但是,她对记者说:“生意很辛苦,还是要赚邮购的钱很容易。” 到目前为止,她自己已经意识到了传销的欺骗性,但投入的资金已经没有回过血来。
此外,来自农村的家庭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对急于给儿子娶媳妇的父母来说,东拼西凑14万元投入到该传销项目中,希望能成为一夜暴富。 但是,现在这笔钱已经不知去向了。
中国青年报:你认为公众应该如何防止这种欺诈?
张勤:中国现行法律在传销的定义、规范上略有漏洞,传销组织可以找到各法规之间的缝隙,寻求生存空之间的空间。 一般来说,评价一个项目是否为传销有三个标准。 也就是说,是否要支付“入门费”,谁发展迅速也需要快速发展离线,是否要快速发展并根据离线业绩分配资金。 只要一个投资项目符合这三个条件,无论项目本身听起来多么合理和诱人,都属于非法传销,公众必须慎重对待。
政府的打击必须更加积极
中国青年报:以来宾为例,传销在当地已不新鲜,其泛滥情况已存在多年。 你认为当地政府和执法机构对非法流通的蔓延和公开化失职吗?
张勤: 2008年,媒体曾在广西本地曝光过以“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开发”为幌子的非法传销活动。 但是,媒体的监督没有清除当地繁殖的土壤。
在我看来,对于传销活动的广泛传播,当地政府很难承担其责任。 我认为有些细节值得深思。 首先,据前方记者反馈,传销组织内部地点挂有多名传销人员和政府机关人员的照片,甚至还有双方人员“友谊赛”的照片。 其次,据我们了解,传销组织内部的本地人很少,大部分受害者都是外面省份的人,这只是巧合吗? 另外,长期以来,传销组织者公然选择活动场所为与当地政府、公安机关隔离墙的地方,这也能暴露当地政府对此事的态度吗?
中国青年报:以前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地方政府对非法传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利用它为当地创造了“社会价值”。 你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状况?
张勤:从不打击传销和快速发展的角度考虑,传销组织会带来大量的人流、资金流,给当地带来很多利益。 如果地方政府和执法机构大力打击传销,会给当地的财政、业绩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在双方利弊权衡之后,我们很容易理解个别地方政府为什么对传销组织缺乏动力。
中国青年报:你认为应该如何动员相关政府部门、执法机构打击非法流通的积极性?
张勤:首先,对非法传销的管理情况必须纳入综合业绩评价指标。 如果没有适当的审查,无论是迫于一时的舆论压力,还是当地政府为了平息事态而出来,都很难根除问题。 舆论风头一过,传销组织又要复活了。
其次,要比较这种受害者分布极其广泛的传销事件,必须开展全国性的大联检。 目前,公安部和工商总局都表示,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全国性传销专项行动将持续到今年年底。 在以往调查的传销事件中,也有传销组织成员为了避免法律制裁而四处逃窜的例子。 如果这次全国各省都能拉网,实现“将棋一局”式的整顿,将有助于根除这样的组织吧。
人物档案
张勤,中央电视台信息中心经济信息部制片人,长时间从事金融及宏观经济信息报道、组织策划事业,获得中国信息奖、中国广播电视奖等各类国家级奖项。
对话背景
最近,央视连续报道的“广西来宾邮购诈骗”备受社会关注。 据报道,“广西来宾邮购诈骗”吸引了来自全国30个省的公众参与。 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就有2000多人卷入此案,其中有个体工商户、教师、公务员和公司退休干部。 更令人费解的是,传销组织者在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的“眼皮底下”选择了活动地点。
为什么广西非法传销活动如此泛滥,公开化?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此次新闻负责人张勤。
升级,诈骗更有吸引力
中国青年报:最初选择这个主题素材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 目前,非法传销在广西当地表现出怎样的态势?
张勤:是我们整个新闻团队负责宏观经济行业的信息报道。 选择广西来宾邮购方案,是考虑到了今年通胀高、公众手中的“闲钱”缺乏合理投资渠道的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非法集资和非法流通等经济事件。
随后,前方记者在跟踪调查中发现,确实如我们所料,在广西,非法流通已经成为当地“明目张胆”的“财富之路”。 例如,当地许多书店公开销售非法流通书籍,同时这些书籍有正规出版社的批号。 在政府办公楼、公安机关附近,传销人员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也没有驱散这些人。 在当地一点的通信营业厅,手机服务也和邮购联系在一起,手机顾客经营一些课程时,营业厅会寄送邮购类的书籍。
中国青年报:在这次报道的传销事件中,受害者有那些群体的特征吗?
张勤:这次传销事件的受害者遍布全国30个省,受害者群体分布地区极其广泛。 不仅如此,人员的职业构成也很多,很复杂。 以受害人数众多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当地有2000多人卷入该诈骗,其中有下岗职工、教师、公务员、农民、公司退休干部、商人、大学生。
与过去的事件相比,受害者群体呈现出“高知识、高收入、高职”的“三高”倾向。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分销商是如何“圆”谎言的?
张勤:在我们的前期调查和后期解体分析中,在这个案件中传销组织者认为很多诈骗的细节都有“升级”。 这些担忧的设计让传销组织者回避了法律,迷惑了越来越多的受害者,也让受害者群体呈现出“三高”的倾向。
例如,邮购组织的领导将一个“在线”拥有的“离线”人数设定为“29人”。 我国新修订的《刑法》中,“组织、领导传销罪”有所增加,但其起草标准为“涉嫌组织、领导的传销人员在30人以上,层级在3级以上”。 这意味着“拥有29名传销者的领导”不能构成“组织、领导传销罪”。
其次,这次的传销活动大多利用的是国家宏观政策、大型国际比赛等极具说服力的项目。 当前方记者最初深入传销组织内部时,组织者主张:“此次资本运营来源于国家大力倡导的北部湾开发项目。” 近两周,随着大运会在广东举办,主办单位又以“大运会给附近省份带来的商机”为借口“吸金”。 即使在媒体曝光此次事件后,组织者也声称正因为项目收益率过高,媒体以负面报道的方式阻止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这次的非法流通在管理很多细节的设计上也是欺诈性的。 据前方记者反馈,与以往的传销事件不同,该诈骗组织者并不限制传销者的人身自由,而是不断进行各种演讲、歌舞活动,营造出极其温暖的气氛。 组织内部还确定传销人员资金收益率达到一定额度后,必须退出组织,“给新成员赚钱的机会”,从而创造人性化、自由、有钱、大家都赚钱的假象。
“投入3800元,返还380万元”太有吸引力了
中国青年报:据报道,来宾传销事件中,“缩小贫富差距”、“处理就业问题”、“培养人才”等借口经常是非法传销组织者令人不快的“魅力饵料”,这些“魅力饵料”本身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 这反映了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吗?
张勤:之所以用这样的“魅力饵料”引起人们的投资,是因为传销组织者很清楚人们的心理弱点。 让我举几个例子。首先,我谈谈为前方记者提供线索的“老侯”。 记者刚来到广西当地时,“老侯”作为反传销组织的员工与我们合作。 几年前,他自己加入过传销组织,被骗走了巨额资金。 获救后,他自愿加入反传销组织,协助执法机构、媒体打击传销。 在我们最初的调查阶段,“老侯”为前方记者提供了许多线索和新闻。
但是,近两天,当记者再次回到当地时,“老侯”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他不但不配合我们的调查,反而告诉记者:“这是合法组织,他自己已经受益匪浅,请不要再向记者报道,不要断绝他的财路。” 据他儿子介绍,“老侯”目前投入近10万元资金,同时鼓励儿子加入传销组织。
从“老侯”的几个变化可以看出传销组织者承诺的“投入3800元,返还380万元”有多有吸引力。 选择相信“不可靠”的高收益率暴露了许多受害者不劳而获的感受。
另一个受害者在进入邮购组织之前,本来经营美容店,收入不错。 但是,她对记者说:“生意很辛苦,还是要赚邮购的钱很容易。” 到目前为止,她自己已经意识到了传销的欺骗性,但投入的资金已经没有回过血来。
此外,来自农村的家庭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对急于给儿子娶媳妇的父母来说,东拼西凑14万元投入到该传销项目中,希望能成为一夜暴富。 但是,现在这笔钱已经不知去向了。
中国青年报:你认为公众应该如何防止这种欺诈?
张勤:中国现行法律在传销的定义、规范上略有漏洞,传销组织可以找到各法规之间的缝隙,寻求生存空之间的空间。 一般来说,评价一个项目是否为传销有三个标准。 也就是说,是否要支付“入门费”,谁发展迅速也需要快速发展离线,是否要快速发展并根据离线业绩分配资金。 只要一个投资项目符合这三个条件,无论项目本身听起来多么合理和诱人,都属于非法传销,公众必须慎重对待。
政府的打击必须更加积极
中国青年报:以来宾为例,传销在当地已不新鲜,其泛滥情况已存在多年。 你认为当地政府和执法机构对非法流通的蔓延和公开化失职吗?
张勤: 2008年,媒体曾在广西本地曝光过以“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开发”为幌子的非法传销活动。 但是,媒体的监督没有清除当地繁殖的土壤。
在我看来,对于传销活动的广泛传播,当地政府很难承担其责任。 我认为有些细节值得深思。 首先,据前方记者反馈,传销组织内部地点挂有多名传销人员和政府机关人员的照片,甚至还有双方人员“友谊赛”的照片。 其次,据我们了解,传销组织内部的本地人很少,大部分受害者都是外面省份的人,这只是巧合吗? 另外,长期以来,传销组织者公然选择活动场所为与当地政府、公安机关隔离墙的地方,这也能暴露当地政府对此事的态度吗?
中国青年报:以前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地方政府对非法传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利用它为当地创造了“社会价值”。 你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状况?
张勤:从不打击传销和快速发展的角度考虑,传销组织会带来大量的人流、资金流,给当地带来很多利益。 如果地方政府和执法机构大力打击传销,会给当地的财政、业绩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在双方利弊权衡之后,我们很容易理解个别地方政府为什么对传销组织缺乏动力。
中国青年报:你认为应该如何动员相关政府部门、执法机构打击非法流通的积极性?
张勤:首先,对非法传销的管理情况必须纳入综合业绩评价指标。 如果没有适当的审查,无论是迫于一时的舆论压力,还是当地政府为了平息事态而出来,都很难根除问题。 舆论风头一过,传销组织又要复活了。
其次,要比较这种受害者分布极其广泛的传销事件,必须开展全国性的大联检。 目前,公安部和工商总局都表示,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全国性传销专项行动将持续到今年年底。 在以往调查的传销事件中,也有传销组织成员为了避免法律制裁而四处逃窜的例子。 如果这次全国各省都能拉网,实现“将棋一局”式的整顿,将有助于根除这样的组织吧。
标题:“广西来宾传销营造“共同致富”假象”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