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29字,读完约7分钟
本报记者周翠
"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也就是说,它们不在银行网点."美国著名的银行创新教父布雷特·金在他的《银行4.0》一书中写道,银行4.0正在成为现实。
如今,越来越多的客户习惯于点击应用程序,选择他们喜欢的商品或服务,然后直接付款或分期付款。银行将自己的应用编程接口嵌入合作伙伴平台,用户无需跳转到银行应用或网站完成支付或其他金融活动,金融服务无缝嵌入消费场景,这是“开放银行”的初始阶段。
自去年7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无限开放银行”以来,“开放银行”的概念在中国迅速升温。事实上,开放银行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形式,而是过去几年银行业务发展的自然延续。
开放银行代表着银行的未来。在银行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银行将加快其金融产品、服务和科技能力与合作平台和场景的整合,并与掌握用户资源的合作伙伴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或其他业务功能,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容易获取和使用的“非诱导性”金融服务。
加快开放式银行建设
开放银行不是简单的产品或技术改造,而是整个价值链的重建和银行业务模式的重塑。
从银行提供服务的方式来看,银行业的发展至少经历了四个阶段:基于网点服务的银行1.0阶段;基于自助银行的银行2.0阶段;基于网上银行服务的银行3.0阶段;开设银行是银行4.0的起点。
“银行服务不再以银行网点的形式提供,而是将银行服务隐藏在人们的生活场景中,创造出一种‘无处不在’的新银行业务模式,实现‘客户在哪里,银行服务在哪里’。”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所所长刘墉认为。
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趋势,开放银行的步伐明显加快。
2017年,以华瑞银行、王新银行、伟众银行为代表的民营银行率先布局,成为首家开业银行。以伟忠银行为例。一方面,它连接许多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联合贷款;另一方面,它连接了许多o2o生命服务平台,并将其金融产品嵌入不同的服务场景。此外,伟众银行还推出了“微力”开放平台,将在线理财产品和服务打包到sdk(软件开发包)中,并直接集成到合作伙伴的手机银行应用中;通过嵌入应用软件包,中小银行用户可以在其银行应用上体验到伟忠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018年被视为中国银行业“开放银行业”的第一年,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加快了步伐。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招商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已经做好了未雨绸缪的准备,相继发布了开放银行的相关产品平台或发展计划。
其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于2018年7月推出了业内首个api银行无限开放银行,该银行将以api架构为驱动,将情景金融融入互联网生态,围绕客户需求和体验形成现成的跨境服务。
工行已全面实施e-icbc3.0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并在年报中表示,将借助以“嵌入情景、导出金融”为特色的api开放平台和聚合优势在线金融产品和功能的巨富通平台,加强重点行业情景建设。建行宣布将构建基于云的开放式银行服务平台,将金融服务和数据服务标准高效地嵌入第三方,并将银行业务拓展到社会生活场景的各个方面。
招商银行app7.0和口袋人生app7.0开始支持非招商银行卡用户注册手机号码和绑定多张银行卡,打破封闭账户系统,转向开放用户系统。在建设开放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过程中,招商银行通过api、h5和app跳转实现了金融与生活场景的连接。
融入场景、生态、开放合作将是未来银行发展金融服务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吃、喝、玩,还是住、穿、住、行,金融服务业都在试图悄悄地融入各种场景,扩大服务范围,通过开放的方式接触到更多的长尾人群。
金融服务无缝集成到场景中
建立一个开放的银行是一项战略任务,而不是战术任务。银行需要在客户获取、运营、风险控制、科技、组织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
对于开放式银行的建设,业内专家认为应该从需求方(合作伙伴场景)开始,而不是从供给方(银行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开始,银行应该改变传统的“孤岛”服务模式,从网上融入各种场景。
目前,开放式银行的建设可分为三种模式。首先是自我构建,商业银行使用应用程序包来构建大型平台和与之相连的商业生态系统;第二是投资。商业银行通过投资收购金融科技公司和参与商业生态系统公司,构建平台和商业生态系统;三是合作:商业银行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支付功能、信贷支持等方式,与相关合作伙伴合作搭建平台或业务生态系统。
以招商银行为例。截至2018年底,其两个应用“招商银行”和“掌上生活”的流量分别有27%和44%来自非金融服务。自建场景和拓展场景已取得初步成功。共有15个自建场景,mau(每月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包括地铁、公共汽车、停车场和其他便捷出行场景的用户生态系统也已初步建立。
另一个例子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建立的api银行模式,用户可以直接打开旅游应用登录,订购旅游产品,直接提交房产证、签证、酒店和外币现金需求。只需3分钟,无需反复输入目的地或币种,无需开通手机银行,即可轻松享受银行的现场服务。
开办银行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平台化”和“数据化”。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建设开放式银行,银行都需要将其金融服务渗透到客户需要金融服务的场景中,不断增强金融数字化能力,积极向合作伙伴和同业输出服务能力,使各方都能受益。增强合作伙伴和同行的能力,银行也将为空自身的发展赢得空间。
“事实上,无论银行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径,开放式银行的发展意味着银行服务的主场景逐渐远离其熟悉的范围,与消费者的生活、生产和经营融为一体。”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炳兵认为。
不确定性和挑战
开放银行是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目前,开放式银行的发展已经进入深水领域,因此有必要对其风险和不确定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业内专家认为,实施开放式银行的关键在于银行技术升级、信息主体认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这些都是发展面临的挑战。
“开办银行会增加业务风险,并延长整个风险管理链。因此,风险抑郁的影响将变得更加突出。例如,数据泄露、网络安全和合作伙伴欺诈等新风险将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意外发生。”杨炳兵认为。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所所长刘墉认为,开放式银行的商业价值需要得到验证。开放式银行平台的建设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从目前银行实践中实践的开放式银行理念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模式。
开放日的定义和界限并不明确。例如,开设一家银行以连接银行和机构涉及许多主题,如服务提供商、技术实施者和交易发起者。所有参与者的角色和职责是什么?在多方主体获得数据的前提下,数据的所有权属于哪里,其他参与者收集、开发和使用数据的界限和规则是什么...
业内专家认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确定开放的限度,监管部门有必要制定顶层设计的相关标准,银行也有必要整合自身资源,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建立数据安全保护机制,明确风险责任的界限。
“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设立开放银行服务红线,并明确允许开放信息接口类型和服务范围等关键要素。”杨炳兵认为。
标题:改变“孤岛”式服务:开放银行路还有多远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8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