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14字,读完约11分钟
连续四次会议提出支持银行多渠道增资,第三次会议“点名”中小银行增资。财务委员会对银行资本水平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1月2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十次会议,研究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进展和下一步工作,部署近期金融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
财务委员会已经为每月例会建立了正常化机制。从表述上看,本次会议没有太多新的提法,大部分都再次强调了前期部署的政策措施,例如再次强调“加强反周期调整”和“提高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竞争力和包容性”。
会议部署了近期的改革措施,包括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完善资本市场的基本体系、改善金融治理和扩大金融业的开放。要求所有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快实施,财务委员会办公室加强协调和监督,形成综合效果。
要点1:“名称”中小银行连续三次资本补充
会议指出,下一步要坚持既定方针政策,调整优化思路和措施,平衡稳定增长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加大反周期调整力度,在改革发展中注重风险缓释,增强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资本实力,完善风险防范、缓释和处置的长效机制,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维护经济社会整体稳定。
连续八届、九届、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表明监管部门对中小银行资本水平的重视。兴业银行(601166)首席经济学家鲁正伟告诉中国券商记者,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亏损都被资本吸收,资本水平反映了风险补偿能力的强弱。在应对风险冲击时,银行自救的主要方式是补充资本。同时,在现有股东无法补充资本的情况下,监管要求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也是一个顺利的并购过程。
充足的资本是银行抵消风险、实现业务扩张的“资本”。特别是在经济低迷时期,银行的不良贷款不断暴露,因此有必要加大核销力度,并通过增加信贷供应来支持实体经济,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充足的资本作为支撑。银行资本补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源资本补充,主要依靠利润留存;一是外源性资本补充,包括ipo、私募、优先股、永久债券、二级资本债券、可转换债券等。
虽然近年来银行业资本补充工具的发行如火如荼,但发行者仍是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外源性资本补充能力相对较弱。据粗略统计,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包括永久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的发行量已达到近1万亿元,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融资规模还不到10%。
以a股上市银行第三季度报告披露的数据为例,与年初相比,工农兵组建的五家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中信银行(601998,诊断股)(港股00998)和招商银行(600036,诊断股)外,其他10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较年初有所下降。另外八家都是城市商业银行
为了拓宽中小银行外源资本的补充渠道,监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今年7月,监管机构发布文件,允许股东超过200人的非上市银行发行优先股;此外,今年新增的银行永久债券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商业银行,泰州银行、尚辉银行(港股03698)和泸州银行(港股01983)相继获准在国内市场发行永久债券。
优先股和永久债券为中小银行打开了大门,这也有利于优化中小银行的资本结构。从我国各级商业银行的资本工具和补充渠道来看,核心一级资本主要依赖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目前包括优先股和永久债券。在2019年永久债券诞生之前,未上市或已上市的中小银行不能发行优先股,许多其他中小银行的一级资本接近0。
第二点:“改革”作为一个高频词的内涵是什么?
充实银行资本实力是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的重要措施,但不是唯一措施。这次会议特别指出要“完善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的长效机制”,那么什么是“长效机制”?
这次会议多次提到“改革”这个词,这可能就是答案。要“进一步深化中小银行改革”、“着力化解改革发展中的风险”,探索建立完善的问题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按照适应性原则实施差异化监管。
央行最近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指出,下一步将探索建立金融机构依法自主退出机制和多层次退出路径。北京一位资深银行业研究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对于问题金融机构,我们不仅要利用资本补充化解风险,还要充分利用市场化退出手段,在“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下,通过并购优化银行结构。
银监会城市银行司副司长刘荣最近表示,从理论上讲,银行化解风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一是银行自我调整,自我消化,通过补充资本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重组;第三是并购;第四是由外部力量接管,如承包银行;第五,破产,但这种方法在世界上相对少见,因为银行执照仍然有价值,而且大部分是通过并购获得的。
在成熟市场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问题银行退出市场并不少见。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研究表明,在美国,每三家社区银行中只有一家能够生存,有效的退出机制是银行业平稳运行的保证。问题银行的处置方式主要包括承接收购、过桥银行和破产清算。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对银行处置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央行报告还指出,下一步要积极探索以存款保险为平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机构合法退出机制。探索建立金融机构独立退出机制和多层次退出路径。在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中,必须发挥存款保险基金和各行业保护基金的作用。存款保险基金应通过收购承诺、过桥银行、协助操作和存款偿还等方式及时应对风险,以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此外,探索差异化监管也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监管的主流趋势。例如,美国根据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性等因素采用不同的监管标准,放松了对社区银行的监管要求,简化了现场检查程序,以降低社区银行的财务和合规成本。今年10月,美联储修订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大风险暴露、流动性指标、压力测试和监管报告的要求,进一步落实适应性监管原则。
鲁正伟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进一步加强“适应性”监管原则的实施,特别是简化甚至放松对历史业绩优异、风险较低的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不仅可以为中小金融机构创造更有利、更健康的监管环境,还可以进一步集中监管资源,更有针对性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只有流动性监管指标和宏观审慎评估(mpa)等少数评估实施了差异化监管,适应性监管原则仍需在更大范围内应用。最近,中央银行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价办法(征求意见稿)》,这被视为中国深化差别化监管的重要一步。民生银行(600016)(香港股市01988)首席宏观研究员文彬表示,该方法通过四大类13个指标对银行进行量化评分,辅以监管定性评价,为监管分类奠定了良好基础,银行正式进入差异化监管时代。
第三点:改善财务治理,监督这种“药方”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提出的“改善财务治理”在以前的财务委员会会议上很少提及。那么,什么是财务治理?如何改善财务治理?
事实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最近在金融治理方面发出了全面的“声音”。中国银监会副主席梁涛上周末在第16届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上指出,金融业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风险问题,金融业发展仍不平衡和不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梁涛认为,要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首先必须坚决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信贷的顺周期性特征将增加经济波动的幅度。在经济低迷时期,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会下降,这可能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要进一步加强反周期监管,完善金融机构尽职豁免和激励考核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
此外,我们应高度重视防止金融风险在金融市场和银行间网络中扩散。进一步完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稳步处置风险水平高、行业竞争弱的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交易对手的管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防止单个机构风险扩散引发系统风险。
要提升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必须进一步推进金融供给方的结构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梁涛表示,目前中国有5000多家金融机构,但机构类型少,业务模式相似,客户选择集中。一些热点行业和客户面临长期融资和过度融资的严重问题,而一些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较少,金融供给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明显不足。
“中小银行应该改进其业务模式,确定其发展方向,而不是追求大而全,而是注重小而美。充分发挥扎根本地、服务肖伟的积极作用。”梁涛说。
要提升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就必须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梁涛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充分发挥股东、管理层、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形成激励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因此,有必要将激励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设置内部激励和考核体系,降低规模和速度等量化指标,增加风险防控的质量因素,完善综合评价体系。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以来,个别中小银行的风险事件暴露,导致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鲁正伟还告诉中国券商记者,从银行业务的角度来看,个别中小银行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贷款业务上,其背后反映的问题通常是大股东将银行视为“提款机”,通过关联交易解决自身问题,暴露出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内控的严重缺陷。因此,第九次财务委员会会议之所以提出“完善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制度”,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制度机制问题。通过强调公司治理的作用,银行可以有明确的业务发展方向,找到合适的业务模式,建立正确的风险偏好,避免内部人控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提升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合规建设。梁涛表示,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应被视为开展业务的前提和底线,参与金融活动的其他机构也必须遵守监管规定。
要提升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必须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加强金融监管。梁涛表示,监管当局应该控制人员、监控资金、保护防火墙、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并提高监管的预见性和可预见性。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制定可操作的风险评估指标,努力实现风险的早期识别、早期预警、早期发现和早期处置,引导金融机构在不利情景下进行压力测试,制定可操作的风险应对计划。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统筹金融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消除监管套利,共同维护金融体系健康运行。
此外,为了提高金融业的治理能力,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梁涛表示,在当前金融体系面临诸多复杂挑战的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宏观经济协调、推动监管措施在全球范围内一致有效实施、进一步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更为重要。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完善跨境风险处置机制,提高金融开放条件下金融业的治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更有效维护金融稳定。
标题:重磅!金融委罕见提出改进金融治理,连续3次“关切”中小银行这一问题!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