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7字,读完约3分钟
抓住牛鼻子,做好刺绣工作,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实打实”,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受益匪浅
村里的一群老太太能背140个单词的村规民约。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最近,吉林省图们市十堰镇河北村制定了新的村规。为了让村民们记住,村里规定:当村民们记住并实践村里的规定时,他们将获得积分奖励,当他们省下50分时,他们可以去超市换一桶色拉油。几天后,九位老太太来到村委会,她们每个人都背诵了所有的十条村规民约。村子里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村民过去常常把垃圾倒在门口,但现在他们都把垃圾倒进了垃圾桶。乡村道路干净,乡村美丽。这让村干部们深有感触:一份日常生活用品换点的"入门书",让村里的规章制度从"墙"进入了村民的生活!
谈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些基层干部抱怨这项工作做不了;有时我听到人们说:修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然而,农村振兴不仅要丰富农民的口袋,而且要“丰富他们的头脑”。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活力,生活才会更有品味,更快乐,更安全。
让农民“富裕”并做好他们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翻译和改造”。当河北村制定新的村规民约时,他为群众量身定做,把所有的村规民约编成一首顺口溜:“村民在村里做事,我带头搞公益活动。经常清洁环境,并在一月份坚持使用。提倡科学,强调健康趋势,远离迷信和坏习惯……”村民们很容易阅读和记忆。
要使农村精神文明“真实”,农民应该能够看到、感受到和受益。在许多地方,村民对村规民约的遵守与村集体经济的权益如分红挂钩。这种真正的利益动员使软约束变得“硬”,并给予农民自觉改变习俗的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变得自然。
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如果我们抓住荣誉激励的“牛鼻子”,我们会很好地利用它。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栋村的思想道德明星评选,抓住了一个亮点——把明星的牌子挂在农民的家门上,挂着“贫困卡”,村里没有面子。就是这一招,让十八洞村的“六金烦恼”脱胎换骨。他的家庭被村民评为二星级家庭,因为他不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事业。现在,坐不住了:这牌子挂在大门口,我怎么找老婆?第二天,他摘下牌子,跑到村委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他成了村里的反贫困积极分子。
意识形态的转变和文明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细致、缓慢而艰巨的工作。目前,许多地方利用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来刺激贫困家庭的能源,效果立竿见影。然而,许多扶贫干部很快发现,这种方法用得更多,一些贫困家庭有“躺着不给糖吃”的问题。这时,如果我们简单地“路径依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一位长期在扶贫一线工作的第一书记的成功之路是这样的:“做好事,不做坏事。”当温度升高时,懒人就不能躺下来,而会主动去做。
的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不容易,但却极其困难,所以要在刺绣上下足够的功夫并不困难。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2日,第18版)
标题:话说新农村:“富脑袋”才能“富口袋”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