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4字,读完约4分钟
分析师普遍认为,央行强调“正常货币政策”不仅符合当前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有助于进一步稳定预期和深化改革。
1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分析师普遍认为,央行强调“正常货币政策”不仅符合当前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有助于进一步稳定预期和深化改革。
反周期调整不会改变音质
今年以来,世界上许多经济体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来提振经济,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也备受关注。对此,《报告》给出了最新的政策信号——“积极维护中国作为少数几个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的国家的地位”。
《报告》指出,2019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结构调整持续稳健,投资缓慢稳定,消费和就业总体稳定,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困难和挑战增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报告强调,在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保持实力,把握政策力度和节奏,加大反周期调整力度,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妥善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坚决避免“洪水”,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
财新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吴朝明(音译)认为,这份报告强调,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应该“加强反周期调整”,这表明国内货币环境在未来将趋于略微宽松。然而,报告也提到“我们应该坚决不搞洪水灌溉”和“注意引导预期,防止通货膨胀预期的分歧”,这意味着短期政策将保持坚定,反周期调整将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更精确的滴灌。这一政策回应符合现实的宏观经济基本面。
“货币政策将加强反周期调整,这表明主管部门在未来面临季节性和周期性波动时将采取灵活的调整措施。总之,稳定性和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天津财经大学教授丛屹告诉记者。
服务实体经济是立足点
光大证券(601788)(港股06178)首席银行分析师王亦丰认为,未来在加大反周期调整的同时,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
《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的作用。具体而言,《报告》提出了许多政策要点,如“充分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如有针对性的RRR减息、再融资和再贴现”、“创新和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精准滴灌中的作用”、“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加强对就业优先政策的金融支持”、“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数据证实了货币政策传导质量的提高。9月末,m2同比增长8.4%,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8%。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前三季度名义gdp增速基本持平,略高,反映出反周期调整的加强。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增长4867亿元,主要投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降。9月份公司债券加权平均发行率为3.33%,比上年高点下降1.26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债券加权平均发行率比上年高点下降1.8个百分点;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比去年的高点下降了0.36个百分点。
不断深化改革,妥善防范和控制风险
稳健的货币政策植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积极基本面。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从1月至10月的主要指标来看,经济运行总体态势没有太大变化,仍保持稳定运行态势。“随着反周期调整政策的逐步生效,将有助于逐步发挥中长期的机遇和优势,未来增长的潜力将逐步积累。我们完全有信心,未来的经济将保持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她说。
至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重点,报告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稳定增长、结构调整、推进改革和防范风险中的作用。
“从外部来看,世界其他经济体选择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客观上加大了中国货币政策空的波动;就中国而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平衡仍然存在,这是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丛屹说,在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更多的钱和更少的钱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迫切需求,而不是投机、套利和投机。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常货币政策”的立场,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妥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最终确保金融资源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优质发展。
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坚持“常态货币政策”立场不变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4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