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5字,读完约3分钟
记者王鹏编辑吴晓彤
中国金融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再次按下了“加速按钮”。继今年7月《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宣布取消基金公司境外持股比例的期限将从2021年提前至2020年后,中国证监会发言人于10月11日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时间点——基金管理公司境外持股比例限制将从2020年4月1日起正式取消。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不同背景的公共基金在中国市场的同一个舞台上展开竞争指日可待。
外资参股的10多家合资基金占49%
近年来,海外资产管理巨头加快了中国市场的布局。对于一些参与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外国股东来说,将持股比例提高到持股比例是一种更方便的方式。
今年6月和8月,摩根士丹利华新和SDIC摩根基金率先转让中国股东的股权,先后成为mainland China首家相对和绝对控股的公募基金。股权转让完成后,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公司和摩根大通分别持有这两个公共基金44%和51%的股份。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的推进,更多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外国股东可能希望提高持股比例。据统计,目前中国共有126只公开发行管理基金和44家中外合资企业,其中海富通、瑞银SDIC、国海福兰克林和京顺长城等10多家公司均持有49%的外资股。
“我们对中国市场的前景非常乐观。目前,外国股东持股比例为49%,我们有获得控股权的想法。我们正在和东方的国内股票谈判。”来自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消息透露。
合资基金的一些高管还表示,虽然短期内国内外股东不会进一步增加持股比例,但外国股东已经将中国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并在公司日常管理中充分利用股东优势,与中国股东密切合作。
资产管理巨头积极寻求公开发行许可证
与提高合资基金公司的持股比例相比,许多外国巨头采取了更直接的方式,即先获得私募许可,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公开发行许可。
2017年1月,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富达国际的外商独资企业富达李泰成为首家海外私募。此后,贝莱德、侨水、卢博梅、安本标准等知名资产管理公司的“大咖啡”相继问世。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已有22家外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向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备案,共发行53种产品。
据了解,获得境外私募资格只是上述资产管理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他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并积极与监管机构沟通,努力尽快获得公共基金许可证。
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境外私募都积极从公募基金中引进相关人才,包括管理、投资研究团队、市场渠道、品牌运营等岗位。例如,海富通前总经理刘伟于2017年加入鲁宝迈中国,负责国内私募股权团队和公司架构的建设;华夏基金前总经理唐晓东今年加入了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出任中国区总裁。
“最近,一些大规模的海外私募正在积极调整公司的内部结构,包括团队、投资研究机制、办公室布局等。,而且一切都严格按照公款标准进行。明年4月将尽快提交公共资金申请,许多公司希望第一批获得批准。”一位外国私募股权投资者告诉记者。
标题:公募基金股比限制提前取消 外资巨头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2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