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4字,读完约3分钟
在中国南方的冬天,天气越来越冷,广西崇左市天灯乡托坎镇的群山笼罩着乌云。南岭村委会副主任老邵邦刚刚打发走了一位来山脚专业合作社挑选肉牛的商人。
2014年,老邵试着养了五六头肉牛,赚了4万多元。“我没想到会这样赚钱。这让我尝到了养牛的甜头,周围的村民都羡慕不已。”老邵说。老邵的故乡天灯,位于中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大石山区。在当地一直有养牛的习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每个人一起变得富有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邵一直想充分发挥自己在养牛方面的优势。2016年,他发起成立了托坎乡本本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黄克峰等12户贫困户用小额信贷资金购买牛只,为每个人免费提供养牛场,传授选牛、养殖和防疫的经验和技能。
老邵说,通过合作模式提供担保,贫困户的小额贷款可以轻松获批。用这些资金购买4-5头杂交肉牛,平均每人每年可获利约4000元。“再加上教大家买相关的保险,牛都生病死了,保险公司买单,基本上不会赔钱。”
黄克峰,一个贫困家庭,现在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致富带头人。他“起步”后,在自己的空土地上按照合作模式建立了肉牛养殖小区,带动了黄熊科和黄恩惠两个贫困户进行养殖,实现了从“单一型”养殖向“综合型”养殖的转变。
农业社区的建立不仅给了贫困家庭养牛脱贫的信心,也为通过生态集约型农业模式进行乡村治理探索了新思路。记者来到群山环绕的天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那里有200多头肉牛,但他们闻不到牛粪的难闻气味。
托坎镇副镇长黄二明说,过去,每个人都把牛分散在自己家里,村里的路上到处都是牛粪。“现在我们在村子外面选一个地方,集中牛群,然后用发酵的牧场、玉米和其他植物喂养它们。排出的牛粪气味低,是沙质的。它可以一年铲两次,也可以用作肥料。村里的环境改善了很多。”
目前,共有46户贫困农户以股份形式在天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牛,每户可在3年内每年分红1040元。黄二明说:“我们已经掌握了全青贮玉米所采用的科学饲喂技术。村民重新种植青贮玉米后,每亩收入为1300元,比以前种植普通玉米增加了600元。它可以每年收集一次并保存。削皮、烘干等人工成本已经消除,大家扶贫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天灯充分依托资源优势,把养牛作为扶贫的重点产业,积极引进肉牛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养殖社区,重点扶持大户,带动贫困户参与养牛。如今,托坎乡的养牛业已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火”,在天灯形成了品种、规模、生态、多元化的成熟产业。
天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是天灯肉牛养殖的培训基地。目前,它已经举办了四次培训,邀请了来自各城镇和乡村的养牛者以及来自县农业局的专家传授他们的经验。黄二明生动地把前来培训的村民和干部称为“火种”,培训结束后,他们掌握了技术,回到自己的村庄,因地制宜地发展肉牛养殖。
据天灯市农业和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上半年,天灯市建成73个养牛社区(场),其中54个分布在18个贫困村,15个养牛社区规模在50头以上,6个养牛社区规模在100头以上。
“今天我养牛,明天牛养我。”在这个“八山一水一田”的贫困山区,肉牛养殖业正在蓬勃发展,贫困家庭正在努力脱贫致富。
(胡)
标题:大石山区贫困县发展特色“牛”产业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