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67字,读完约9分钟
编辑
自肺炎在COVID-19传播以来,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很大,由于蝗灾和极端天气,粮食安全和短缺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否安全”的问题也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悬得很高。通过走访黑龙江、湖北等粮食大省和采访行业专家,本期重点阐释了“手里有粮不慌”的内在逻辑。
在回答食品安全问题时,他说:“手里拿着食物时不要惊慌。”
采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海南
“用你自己的手紧紧握住你的饭碗”
谈到粮食安全,中国不得不提“粮食生产大国”和“粮食进口大国”的双重桂冠,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认为国际粮食进口形势的变化和中国极端天气的影响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双重打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2019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6.6亿吨(13,277亿金)。同时,小麦、水稻等五大粮食产量多年来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有14亿人口,巨大的粮食消费是粮食高产背后的原因,也是名副其实的最大粮食进口国。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粮食进口量达到1.3亿吨,这意味着五分之一的粮食需要从国外进口。“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了中国菜。即使有世界粮食危机,中国的饭碗里仍然有食物。因此,世界粮食格局的变化不会对中国的口粮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姜文来说,从中国的粮食消费结构来看,我们主要吃小麦和大米制品,这往往被称为“口粮”。"定量安全是最大的安全."他强调,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战略是确保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口粮绝对安全,并将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事实上,中国已经保证了口粮的绝对安全。根据姜文来的数据,中国大米和小麦的年自给率超过97%,进口量不到3%。2019年,中国进口了254.6万吨大米,仅占总消费量的1%左右。2019年,小麦进口量为349万吨,约占总消费量的3%。此外,姜文来介绍说,中国的玉米供应普遍供过于求。2019年玉米产量为2.6077亿吨,2019年玉米进口量为479万吨,占总产量的1.8%。近年来,玉米的进口价格是上下颠倒的,即国内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如果国际粮食出现危机,进口难度加大,我们可以先消费自己储存的玉米,减少库存压力。”对于姜文来说。事实上,中国对国际粮食产销波动影响最大的是进口量最大的大豆。蒋文来介绍说,大豆主要用于提取油脂和饲料,并解决我们生产肉、蛋和牛奶所需的蛋白质。2019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81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从国外进口。201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8851万吨,接近中国产量的5倍。蒋文来指出,中国人对大豆的需求主要来自对肉类、鸡蛋和牛奶的需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约占世界大豆消费量的30%。据预测,未来对大豆的需求将继续增加。在国内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从世界进口大豆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我们将采用其他方法来取代它,但大豆进口的影响将影响畜牧业生产的蛋白质供应,并对肉类和蛋奶产生一定影响。”姜文来认为,总体而言,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应对世界粮食危机,因为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充足,基础比较扎实,特别是口粮绝对安全,这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增加了一把安全锁。
采取更多措施构筑防线,稳定粮食安全的“垫脚石”
虽然中国的粮食安全总体上没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坐以待毙,放松一下。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访问吉林时强调,要把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COVID-19的肺炎疫情仍在全世界蔓延。它什么时候能结束?还没有黎明。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其不确定性远远超出各方的预期。”蒋文来认为,稳定粮食安全的这块石头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多加注意。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是绝对必要的。首先,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在COVID-19发生的肺炎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新的教育课,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把中餐装在中国饭碗里的策略是正确的。”对江文来说,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等粮食生产基础工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一把木柴。其次,我们仍然要重视两种资源和市场,即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以顺利实现国内和国际的双循环。“只有将这两个周期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的粮食安全。”江文来认为,我们应该对国际形势作出最坏的估计,并确保我们能够无所畏惧地应付最坏的情况。姜文来强调,不能放弃国际资源和市场。即使面对世界粮食危机,它也是一种处于危险中的有机物。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大方向不会变,但会遇到暂时的挫折,方向不会错。第三,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此外,中国的地区差异很大,一户一户的生产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必然的,不可能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姜文说:“我们要积极推进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实施,通过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四,加强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供应方结构改革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江文来认为,应该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问题在于大豆。大豆生产和需求之间的严重不匹配导致大量大豆进口,这凸显了中国的整体粮食安全问题。姜文来强调,在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土地蓄粮、科技蓄粮”战略的同时,要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如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鼓励大豆生产,出台更有利于支持大豆生产的政策,促进国内大豆生产。这里有很多文章要做。“中国的大豆生产绝不能放弃。我们不能让别人控制我们的肉和蛋奶生产,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肉和蛋奶生产的安全水平。”
黑龙江:做国家粮食安全的“垫脚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杨同玉
湖北:春耕创新之路——粮食“活”成“智能仓库”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魏宇星■袁帅
春耕和招待食物“安心成长”
一年的计划从春天开始。3月10日,监利县黄协镇精英水稻育秧厂钢结构厂房内,200立方米的营养土被堆到一座小山上。一名工人用铲子挖出土方,并把它送到碎土机。随着“咔嗒”和“咔嗒”的声音,土方被咀嚼和压碎,并通过传送带进入土壤筛分机。过了一会儿,细粉末被吐出来了。育秧厂董事长毕表示,受疫情影响,农民下地困难,基地为农民提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一亩土地500元包括种子、育苗、机械插秧、施肥和施药等关键环节。“只要他们给我们领域,他们就可以忽略一切。下半年,他们只收钱。”毕丽霞说,像这样的基地还有很多。在湖北农村,“零接触”春耕方式如无人机飞行防御、育苗工厂化育苗、网上采购农资等悄然出现,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疫情期间,专家无法指导田间农业生产,湖北许多县市建立了农民合作社微信平台群。如果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确定或难以诊断,他们可以通过视频寻求帮助,“静坐”专家以有针对性的方式开出“药方”。农业材料是春耕的“干草”。今年3月以来,湖北省设立了生产资料供应保障专班,督促全省农业生产企业实行分业、分类、分时段恢复生产,引导各地开辟绿色通道,畅通农资运销渠道。在特殊时期,农资配送方式也有所改进,点对点订购和非接触式配送等新的探索成为时尚。
食品专业防控“信心十足”
自7月份以来,暴雨已使湖北的许多农作物受到影响,高温高湿很容易引发病虫害。为打好粮食之战,湖北省各地纷纷创新服务方式,支持专门的病虫害防治社会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进行统一防控。7月14日,在石首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统一防控现场,植保无人机在高集庙镇吴赫村金飞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千亩虾米基地低空盘旋,高速飞行,不时喷洒化学药剂,防控被称为水稻“克星”的“三虫一病”。据现场植保站人员介绍,石首市有50多架植保无人机,按一架无人机控制300亩计算,每天可工作15000阿木。据统计,湖北省每年通过病虫害防治节约粮食产量约70亿斤,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5%。“也就是说,病虫害防治的作用相当于增加耕地面积15%,其意义不言而喻。”湖北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副厅长肖长喜说。记者了解到,湖北省已建立了8129个专业的统一防控机构,共有员工81357人,高效植保机械47000台,对常规病虫害有足够的应对能力。
智能储藏食品“安心生活”
粮食丰收只是保住“粮袋”的第一步,粮食的“住房”关系到“中国饭碗”能否保住。8月6日,记者在中国粮食局宜昌直属仓库看到,在数字化、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工作人员可以依靠粮库智能综合控制平台对各个粮仓进行远程管理和监控,从而实现对粮库的智能控制和精确管理。为了使粮食“过上舒适的生活”,粮库使粮食“吹向空要害”。中储粮采用空控温、智能通风、仓内流通、隔热顶棚、粮面加盖、薄膜密封、粮食冷却等科技储粮技术,使库区各仓库年平均温度控制在20℃以内,最高粮温不高于25℃,夏季最低粮温为5℃,使粮食常年处于低温环境中。通过探头角度变换和镜头扩展的远程控制,中储粮实现了对仓库情况的实时监控。当相机放大到23倍时,不仅只有2-3毫米大小的谷物害虫逃不出眼睛,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到另一边的毛发。“通过数量监控模块,仓库管理员可以远程检查仓库的状态,而无需进入仓库。这些照片不仅可以在宜昌的直属图书馆看到,还可以在千里之外的中国粮食仓储集团公司看到。”宜昌直属仓库保管员刘旭说。
标题:回应粮食安全之问:“手中有粮不必惊慌”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3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