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17字,读完约7分钟
2020年上半年以来,面对COVID-19突发肺炎疫情的冲击,党中央及时做出决策,积极应对,在防疫和经济复苏方面取得了“超预期”的成绩。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上半年取得的成绩。总体而言,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短期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全球表现突出。会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形势依然严峻”,突出了中长期矛盾和持久战思想的变化,对宏观调控政策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强化中长期宏观调控思路,实现稳定增长。平衡与风险预防;这也对短期宏观政策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成效”,抓好“六个稳定”,落实“六个保证”,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确保年度目标的实现。
宏观调控应强化中长期思维,实现稳定增长与风险防范的长期平衡
会议判断了经济形势,提出了宏观调控的重点。总体而言,上半年疫情控制和经济复苏取得积极进展。“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个稳定’,全面落实‘六个保障’任务,在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稳步复苏,恢复工作和生产逐月改善。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三大战役”继续扎实推进,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明显加快,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突出的成绩充分表明,上半年我国面临突发疫情冲击,应对及时科学,措施有效。尽管上半年经济复苏的结果是光明的,但中长期问题越来越明显和突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对COVID-19肺炎疫情认识的加深,我们对形势判断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是中长期宏观调控的新要求。上半年,宏观政策措施侧重于疫情防控的短期应对,保持“基本态势”,做好“六个稳定”,落实“六个保障”,注重短期应对措施。然而,随着中国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经济生产的积极恢复,短期冲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对冲。在应对过程中,疫情传播的演变趋势随着防控的进展而加深。目前,中国已经经历了几次疫情(武汉-中国-北京-新疆等)。),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处于第一次爆发的过程中(如果国外有第二次爆发,那只是开始)。COVID-19肺炎流行的影响是长期的。如果没有特定的药物或有效的疫苗,COVID-19肺炎疫情的爆发将超过我们对“短期影响事件”的最初认知,并将持续数年。因此,对疫情的认识也经历了从“短期影响事件”到“中长期影响”的转变,其中由于有效药物或疫苗的不确定性,整个疫情的传播也是不确定的,其社会经济影响也是高度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同时,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将是长期的。中美关系复杂多变,反全球化趋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它与全球流行病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使我们的外部环境很难在短时间内回到过去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经济影响已经从“短期认知”转变为“中长期认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持久战的思维。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中长期的。我们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认识这些问题,加快形成以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国际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建立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的跨周期设计和调整,实现稳定增长和风险防范的长期平衡。”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外开放战略的改变,而应该是当前国内外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性选择,注重自主创新和发展,突出稳定增长和风险防范的长期平衡,促进经济稳定和长远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应关注短期内的着陆
在突出宏观调控长远思路的基础上,我们仍需关注当前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和疫情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大的变数,经济成就的背后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根据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驾马车的进出口表现超出预期,这一势头能否在下半年持续还有待观察;基础设施等投资表现突出,但制造业和私人投资仍低于预期,这也表明短期经济形势也不稳定。综上所述,“要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更好地协调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供方结构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 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个稳定”工作,全面落实“六个保证”任务,促进优质经济发展。 短期宏观政策要根据形势的需要准确把握重点,正如会议指出的那样,“确保宏观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和务实。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更积极、更有希望类似于前面的陈述,关注实际结果是一种新的表述。从总体上看,政策重点不再是上半年所强调的“加强”,而是要注意现有政策的落实和注重效果,努力确保出台的积极政策尽快落实,并产生实际数量或见成效。例如,特殊债券可以用于资本的使用。如何进一步明确项目收益定义、债务期限匹配等相关内容,促进可选项目落地,形成实物量;对于一些优惠政策,有必要在总结资格认定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动态优化,使现有政策更加落到实处。同时,会议还强调“要保证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强调短期和长期统筹兼顾,体现在稳增长、防风险的取舍和把握上。“货币政策应该更加灵活、适度和精确。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促进综合融资成本大幅下降。”货币政策的表达比以前有一种紧缩的感觉。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利用RRR减息、降息、再融资等手段”。本次会议强调“灵活性和适度性”,上述内容不再提及;社会融合的表达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两会报告中的表述“明显高于去年”,这次只提到“保持合理增长”,这也反映了基于宏观形势判断的监管思路的变化,不同于以往的“积极”力量。然而,与此同时,会议提出了“精确定位”的要求,这是对货币政策实施的新要求。优惠政策准确到位,使享受主体能够及时享受,避免偏离政策目标。正如会议所提出的,“确保新的融资。”重点是制造业、中小企业。“在强调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促进财政和货币政策与就业、产业和区域政策的融合。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会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同时,要积极稳定经济增长,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注重消费、投资,特别是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内需,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短板和长板的组合,有效实施其他区域战略和攻坚任务,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标题:赵福昌:宏观调控注重中长期思维,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3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