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37字,读完约5分钟
核心提示
昨天,颜崇年的森林帝国新书发布会在沁源县召开。这位历史学家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发表有关清朝十二帝的演讲而闻名于世,他提出了森林文化的概念,并首次论述了中华文明有五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这本20年的书是在沁园出版的,这是阎崇年和山西森林的一次“会面”。
森林文化首次被提出
《森林帝国》是由生活、阅读和新知识联合出版公司于4月出版的一本带有墨香味的新书。这本书是一部原创的历史著作,它首先论述了中华文明有五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其中,森林文化孕育了苏申、鼓楼、布吉、漠河、女真乃至满洲,文化脉络延续了3000年。以森林文化为纽带,将农耕、草原、高原、海洋等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元统一的中华文明帝国。
探索中国东北的历史是森林帝国的一大特色。在《森林帝国》中,阎崇年首次提出东北的文化类型是森林文化。许多专家认为,中国的历史主要是一部农牧区相互交融、相互矛盾的历史。严崇年发现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都是森林,从大兴安岭东部到山海关,应该称之为“森林文化”。中华民族有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沿海岛屿海洋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经济文化类型。
严崇年在接受采访时说,学者的使命是创新。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四句名言是:“立心于天地,立命于民,继圣人之学,开天下太平。”在第三句“向过去学习”中,学者们必须有这样的使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知识。”
回答“赫图拉的问题”
“我在研究明清史。我不能读完历史材料,但我必须先读基础材料,然后才能选择问题和解决问题。”森林文化是阎崇年选择的问题。
河图拉是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河图拉村。努尔哈赤以河图拉为基础,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制了满文和八旗,奠定了清朝的基础。然而,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国家怎么能打败拥有一亿人口和一百多万军队的明朝呢?统治了268年,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被历史学家称为“赫图阿拉问题”。二十年前,阎崇年提出了这个问题。当他在看书的时候,他提取相关的材料,积累思想。五年前,他开始写作,不断地反复翻覆,并停止写作。他专心写作一年多,终于成了一本书。阎崇年对“河图拉问题”有自己的回答:从森林文化中崛起的满族统治集团,逐渐融合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使各种文化类型不仅能够相互融合和发展,而且能够交流需求,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最终汇聚成中华文明,各种文化类型的民族最终汇聚成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体。
严崇年把中华文明的特征概括为:原始性、长期性、连续性、多样性、综合性、国际性和新性。“这五种文化形式是不同的,中华文明不是停滞不前和僵化的,而是每天都在发展和进步。”
森林文化、森林帝国和中华文化五种形态的概念有助于澄清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中华文明帝国只有一种文化形态;其次,文化融合意味着文化征服或文化同化。中华文明的伟大在于它的文化多样性;中华文明的延伸在于文化的融合。
热爱金山和金水
阎崇年和山西见过几次面。这一次,他把新书发布会定在沁源,因为在北京有一个会议。4月28日,沁源在北京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大会,前一天刚拿到《森林帝国》样书的阎崇年出席了会议。纵观沁源,书中的森林文化概念与沁源非常契合。沁源森林面积220万亩,天然放牧坡度113万亩,森林覆盖率56.7%,居全省首位。其森林文化与颜崇年《森林帝国》中所论述的核心文化高度统一。
阎崇年说,已经出版了几十本书,在紫禁城和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这是第一次在县城跑步。“这里的天气不错,蓝天白云;土地好,原生态绿色无污染;好山好水,青山绿水;空好气,好文物。”
山西很好,阎崇年感触很深。1981年,中国地方志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阎崇年第一次来山西,住在晋祠饭店。"在晋祠里看到纪念碑和雕像是一个很好的印象."第二次山西之行由北京文物局局长陪同。“我用别人的眼光看了很多文物,山西的地上文物是全国第一,名副其实。”当她去平顺的时候,阎崇年记得很深。”沈吉兰陪着她,去了她的家。她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这种型号非常罕见。她身体里劳动人民的简单本性使我忘记了。”
严崇年,84岁,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出版《颜崇年集》(25卷)、专著《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康熙帝传》、《古都北京》(中、英、法、德)、《森林帝国》等。·随笔《盐步集》、《盐史》本报记者陈新华
编者:于涛
标题:《森林帝国》在山西发布阎崇年赞美晋山晋水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