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5字,读完约3分钟
告别王铁崖的日子
2003年01月20日 01:06:33
本报记者 陈杰人 王亦君
学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位法学教授动情地说。
这种痛失良师益友的悲情,从北京大学法学院敬献的挽联中也可看出:云鹤西游学苑伤怀失泰斗音容宛在文案遗世有金声。
1月12日下午2时20分,中国国际法研究会会长、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院法官王铁崖先生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特护病房逝世。下午5时37分,一位署名“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博士刘敬东”的悼念书便上了本网首页。
在中国法学界,王铁崖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以80岁高龄组织翻译巨著和编写宏大国际法词典而被称学术界称为“常青树”。
作为第一位被邀请走上海牙国际法学院讲坛的中国人,世界国际法研究院建院100多年来第一位中国院士,王铁崖为中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美国一位法学家曾经说:“认知了王先生,我才真正看到了中国的法学研究和研究人才。”
1993年,在王铁崖先生80寿辰之际,加拿大著名国际法教授麦克唐纳主编出版了一本《王铁崖纪念论文集》,其中收录了26个国家和地区的58名世界著名国际法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作为礼物。王铁崖曾经说,这是他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的殊荣。实际上,这份荣誉也代表世界对于中国国际法研究的认同。
王铁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1939年获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法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授。王曾经主编我国第一本《国际法》教材,组织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国际法年刊,与他人合作撰写了第一本中国国际法教科书。可以说,王铁崖树立了中国国际法体系的雏形,并为此后中国国际法研究的繁荣和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有这样一个说法:在中国国际法学界,85%以上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要么是王铁崖的弟子,要么是王的徒孙,就是这些“徒孙”,也有不少人已经成为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这种特殊的学术力量架构,在其他学科中极为罕见。
王铁崖去世后,他的博士弟子、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张勇动情地说:“王先生是我们心里的灯塔。先生在与不在的日子,对我们来讲反差特别大。以前搞任何学术活动,一想到先生,就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但现在他走了,我们都有迷失的感觉。”
北京大学国际法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桂梅是王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她回忆说,先生经常告诫后辈学者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学术积累,切忌急于求成;学术论文要有别于应景文案,言必有据,经得起推敲。1996年,先生还亲自为本科生授课,深深地感染了北大的师生们。
告别了王铁崖的日子,对于中国国际法学界,应该是有些别样的不同吧。
标题:“告别王铁崖的日子”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