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02字,读完约7分钟
小灵通注定打造一段悲壮历史?
2003年06月12日 02:32:51
本报记者张东操 戴着镣铐跳了6年,终于跌倒,冲破了最后的政策禁区,小灵通似乎可以扬眉吐气了。 但电信专家大胆预言:不到三年,小灵通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众多城市居民的期待下,小灵通终于来了! 但是,慢慢来的小灵通没有得到人们想象中的热烈拥抱。 从今年5月中下旬开始,小灵通陆续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进行了编号,并突破了最后的政策禁区。 广州广播号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在上海、北京,小灵通并不像预想的那么热闹。 “雷大雨小”的中国联通企业北京分公司的一位人士这样对记者表示。 但是,小灵通带来的行业震动很小。 这个联通公司的人也承认,北京联通最近一个月连续三次调整资费,在很大程度上应对了小灵通带来的威胁。 北京移动企业也相应地开始了网内“来电听起来很顺畅”的新业务。 从最初在城市郊区、偏远山区做实验,到今天入堂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失足达到今天的小灵通,已经进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 据统计,目前中国电信“小灵通”客户数已约1200万人,加上网通集团企业,总客户达到1500万人左右。 两家公司在全国约400个城市开展这项业务。 但是,也有人认为,小灵通能否在大城市顺利快速发展,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考验。 更早的讨论出现在小灵通业务常常被停止的初期——小灵通是中国电信业历史上的悲壮过程。 支持者说“我知道不能这样做”。反对者甚至说“悲剧”“丑闻”。 现在人们不太能预料。 在争论中一起来的小灵通的将来会怎么样呢? 但知名电信专家阎凯力教授对此大胆预言称:“两三年内,小灵通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对上述评价毫不犹豫。 因大胆讲话而闻名的阎凯力教授对电信问题经常“奇谈怪论”,但很多时候,人们一回头,就会发现一点点问题被他“说过”。 小灵通的悲壮历史开始于1996年。 当时,集个人移动通信技术和可编程交换技术于一体的pas(personal access system )系统在浙江省余杭市电信局酝酿。 1997年底,该市开通了第一个pas系统试验网——这就是小灵通的发源地。 小灵通技术本不是中国第一个,而是起源于日本。 小灵通在技术上和网络上都缺乏快速发展的前景,因此在日本没有得到太快的发展而被逐步淘汰。 但是,该技术被国内“海龟”创业公司ut斯达康企业看好,并被引进国内。 在国内快速发展之初,小灵通是为了处理边远山区的通信困难而做的实验。 但是,由于运营价格和服务费低,完全符合国内微薄客户的费用要求,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已经具备成熟的移动通信技术,全国两家移动运营商已经建成了几乎全球最大规模的移动互联网,再大规模的建设也是迟早要被淘汰的小灵通,势必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 电信监管层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1999年10月,新闻产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省区市管理局在无线接入( phs )快速发展问题上,不要哄,不上马的项目一律停止。 2000年6月,新闻产业部重新下发文件,正式规定小灵通为“补充和扩建固定电话”,应用范围限定为县级市及县以下乡镇和大中城市生活的人口密集小区,执行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设备入网许可证管理。 一系列监管政策给小灵通画上了“如意咒”。 但是,镣铐的舞蹈没能停止。 毕竟,在中国电信市场的现实中,它还处在较大的费用诉求和快速发展空之间—— 它的“锇”比较便宜,与国内以流动人口为主的相当多的人的通信费用水平相对应。 此外,国内移动资费依然以政府定价为主,相对较高的移动资费也让一些手机客户喜欢上了小灵通。 市场的诉求是生命的原动力,禁令也没能阻止小灵通进军的脚步。 普通客户从实惠的角度出发,欢迎小灵通的到来。 然而,专家和电信监管层观察到,电信运营商大力宣传小灵通背后的自身战术需求,重新获得移动商务经营权。 了解中国通信业改革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几年通信业打破了垄断,引入了竞争。 1999年,政府分割了中国电信的移动业务,设立了中国移动,重组后的中国电信失去了经营移动业务的资格。 2002年,中国电信被二次分割为南北两个集团。 新的中国电信和网通集团正在大力进军移动通信行业,但取得移动通信牌照的要求尚未得到国务院批准。 于是,小灵通成为突破口,变相经营移动商务,建设移动互联网,培养移动受众群体。 没错,他们在各大城市宣传小灵通时,多少有些掩蔽,还想休息。 今年“两会”前夕,电信运营商悄悄在北京郊县安装了小灵通设备,害怕会引起人们的观察。 上海电信部门今年4月中旬还公开承认,不快速发展小灵通,小灵通技术起点低,不适合国际化大都市上海。 但是,明眼人知道了电信运营商宣传小灵通的动机。 政府官员对此表示承认,这是“使移动业务变态”。 小灵通技术落后,盲目快速发展,后患无穷”。 但是,在关于是否快速发展小灵通的争论中,一点的电信专家也指出相关电信运营商快速发展小灵通是电信垄断的延伸。 因为小灵通的廉价费用从普通市面上大获交叉补贴。 横方向视为岭侧成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专家们也有不同的观点。 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咖啡店里,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喝着他喜欢的咖啡,微笑着对记者说:“我喜欢小灵通啊。 ”。 周其仁表示,小灵通的出现,搅动了国内移动资费价格的池春水,促进了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 “据说小灵通技术过时了,但这样的技术也能在现在的电信市场上盈利并迅速发展。 这不是有趣的现象吗? ”。 他说 事实也如周其仁评价的那样,小灵通的出现,确实迫使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两家移动双寡头公司不断降低移动费用。 在这背后,他们必须加强管理,降低移动的运营价格,以维持一定的利润。 对于目前的中国电信和网通集团能否拥有移动授权,周其仁也持另一观点:发照片,大胆拍照。 他对电信监管层的建议是,放开电信资费价格管制,充分发放电信业务牌照。 如果这种观点得到电信监管层的认同,那么小灵通就不必为在大城市的快速发展而感到尴尬,当然,小灵通可能无法进入大城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正如上海电信人士自己宣言的那样,如果要做的话,一定要考虑高起点的3 g业务,而不是被淘汰的小灵通。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一贯主题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同样的主题是移动业务方面清晰的两派——“遏制垄断”派力主对垄断当地固定网的中国电信和网通集团加强监管,不允许参与移动业务。 “促进竞争”派主张移动业务需要更多竞争,可以授予中国电信和网通的全部业务牌照。 这两种观点之间摇摆不定,成为电信监管层对小灵通快速发展的实际态度——“不鼓励、不干涉”。 在这样独特的监管环境下,小灵通摇摇晃晃地快速发展着。 小灵通还能走多远? 凯力教授已经做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 但是,专家不是算命师,他们的预测是有方向的,是全球意义的。 小灵通一定还会继续上演波澜壮阔的生活史。 即使有一天,小灵通真的谢幕了,它依然是中国电信业快速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独特产物,给人们留下有意义的东西,启发人们思考中国电信业改革的成败得失。 (本报北京6月11日电)
标题:“小灵通注定打造一段悲壮历史?”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