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7字,读完约4分钟

《家风》:永远把自己当做普通人

2006年04月03日

云端

阅览《家风》这本书,是因为前不久参加了一个会议,亲耳聆听了陈云的女儿陈伟华回忆她参加高考的一段往事。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那时候,我还在北京怀柔教书。当得知可以参加高考时,我就积极准备报考,由于时间紧张,又在乡下,我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请妈妈帮我找一位她认知的大学教师,请教一下该怎样复习。很快,我接到妈妈的回信,妈妈在信中告诉我说,爸爸不同意找熟人了解情况,说那是走后门。”结果,陈伟华只得自己想办法,从朋友那里借来复习资料和课本,最后如愿地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家风》:永远把自己当做普通人”

在我以前的想像中,国家领导人的子女上大学,大略都是保送的。听了陈伟华的回忆后,我才知道其实并非如此。《家风》一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作为濮阳信息港的记者,作者肖伟俐以他便利的条件,采访了董必武、陈云、李先念、彭真、万里、李德生、乌兰夫、廖承志八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他们谈父母、谈爱情、谈从业。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和对历史史料的掌握,首次拉开了这些红色家庭的神秘帷幕。书中有多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读来令人感动。

“《家风》:永远把自己当做普通人”

万里的儿子万伯翱在接受采访时不无自豪地说:“我虽然出身干部家庭,但是我做了10年的农民,大多数人可能还没有我这样的经历。”

1962年,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的万里,为响应中央的号召,毅然决策把儿子送到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务农。万伯翱临行前,万里对他说:“我来自农村,现在你又回到农村,从此以后,我又有了一个当农民的儿子,我觉得是件高兴的事!”

“《家风》:永远把自己当做普通人”

后来,万伯翱去了农村,并决心在农村干一辈子,把自己从一个城市青年,变成一个普通的农民。从此,种地、积肥、修剪果树、除草等农活,他什么都会,一干就是10年。当我在会上见到已从国家体育总局退休的万伯翱时,他的言行举止,的确让我看到10年农村生活留在他身上的那种“农民”品格———纯朴和憨厚。“我一直是夹着尾巴做人,这是父亲交代过的,不要说你是什么人的孩子,什么干部,什么职务,从来也不让提,我们也挺习性的。”在书中,陈云的儿子陈方又是这样回忆父亲的。他说,陈云对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将来你们就是靠自己,谁也靠不上”。在阅览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这些伟人“家风”的一个共同优势是,始终把自己的家庭当作普通人的家庭。于是,引发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些老一辈革命家为什么能够这样做?他们到底崇尚什么?追求什么?羡慕什么?鄙弃什么?

“《家风》:永远把自己当做普通人”

从乌兰夫的儿子乌可力的看法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他说,因为父辈们崇尚的是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他们大多出身于贫苦的家庭,对个体的成长有深刻的体验。因为此,在培养子女的问题上,很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一个父亲给孩子留下太多的钱,将不利于子女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最终只会害了他的孩子。古语说:“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看来,这正是这些领导人所崇尚的价值观。

“《家风》:永远把自己当做普通人”

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当下,阅览《家风》这本书,我自然想到了现在的社会风气。有人说,现在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了,但社会风气却不如以前了。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还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但另一个原因是与社会的精英阶层、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不无关系。与老一辈革命家相比,现在的有些领导干部,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没有建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好处观。其实,多个贪官并不缺钱,这些赃钱留给后代,恰恰不利于子女独立人格的形成,最终害了下一代。

“《家风》:永远把自己当做普通人”

应该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以前传下来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长时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精神的集中体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些新时期最基础、最重要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家风》中都有具体的体现。读读这本书,我们更能理解“八荣八耻”的具体含义。

“《家风》:永远把自己当做普通人”

记得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道德的形成不能只依赖灌输,而是需要“培育”的,因为良好的道德和习性,是在个体实际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我想,“培育”正确的荣辱观,读读这本再现领导人真实家庭生活的书,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家风》:永远把自己当做普通人”

《家风》肖伟俐著新华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标题:“《家风》:永远把自己当做普通人”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