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3字,读完约4分钟
金三角:罂粟禁种一年以后(图) 2006-08-02 居杨摄影报道 2005年6月26日,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以下简称佤邦)宣布“全面禁种罂粟,成为无毒源区”。佤邦曾拥有金三角毒源地最大的罂粟种植园区和60%以上的毒品产量。2006年初,中缅双方联合对佤邦的禁种成果进行核实,确认佤邦已基本实现罂粟禁种。
替代种植方法是否能得到持续性快速发展、罂粟是否不再复种,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验证,而维持禁种的基础——金三角地区持久和平的实现,依然十分艰巨。日前,记者居杨走进佤邦,探访那里禁种一年以后的生活。
缅甸勐冒县公明山区腊染寨。20岁的年轻母亲叶香坐在四处透风的茅草屋里愁容满面,她没能给自己的两个孩子借到米。
叶香的丈夫曾跟这里的很多男人一样,是个平时务农、战时扛枪的兵。两年前,在她怀着第二个孩子时,丈夫出去执行任务就再也没回来。叶香靠着种大烟(罂粟),每年卖上两三拽(1拽=1.625公斤)大烟膏(鸦片),赚个五六千块人民币维持生计。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佤邦禁种大烟,叶香跟着寨子里其他人改种旱谷,可收下的粮食每天精打细算也只能维持几个月。看着孩子们眼巴巴的样子,叶香只有偷偷地抹眼泪。
从2006年5月开始,佤邦的烟农们面临着首年禁种后的严峻考验。禁种前,这里的人世代以种植罂粟为生。由于没有资金和生产技能,又缺乏高原山区种植农作物的经验,禁种后粮食产量很低,多个烟农无法处理基本的生存问题。
“现在最需要的是大米!”佤邦联合党勐冒县委书记李志超急切地说。而打了一辈子仗的县长鲍有良则有不同看法:“粮食给了,总会有吃完的一天,最要紧的是教给老百姓种粮的技术。”
除了吃饭问题,当地原本就存在的医疗条件差、教育快速发展慢等问题,随着禁种后烟农收入减少更加严重。佤邦联合党副总书记、佤邦政府副主席肖明亮表示,佤邦65000名适龄儿童中有55.72%的孩子无法入学。肖明亮提起的另一件事更令人担忧。佤邦禁种后,有烟农迫于生计,迁移到佤邦之外的周边地区重操旧业。
佤邦南邓特区16岁的李美英,每天的从业是在警察局楼顶站岗,监视着被关押的吸毒者,那支老式半自动步枪在她瘦弱的肩上显得格外沉重。李美英是有着4年兵龄的老兵了。11岁时,寨子里来了收兵的人,当时家里虽种大烟(罂粟),但因人多粮食不够吃,父母就将她送到兵营里。相比家里的苦日子,她更留恋兵营生活,因为两三天就能吃上一次肉,每月还发放110元人民币和35斤米。
现在,李美英最喜欢每天望着远处荣玲企业的橡胶场,看着橡胶树一天天长高、长大,变得郁郁葱葱。她的家人都在橡胶场从业,生活比当年种大烟时好多了。
回想起9年前带着国内8名技术人员初到勐波区永黑乡种橡胶树的情景,来自中国云南孟连的王学平至今仍不寒而栗。当时,佤邦的烟农认为这是在抢占他们种罂粟的土地,个别村寨首领百般阻挠,有的烟民甚至鸣枪恐吓,还画鬼符诅咒他们。而今,王学平与佤邦合作开发的南卡江橡胶有限企业已种植橡胶树5万余亩,4000多名烟农参与劳动。这些昔日的烟农通过学习割胶、种植技术,逐步处理了吃饭问题,橡胶树成了当地百姓眼中的“摇钱树”。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底,中国政府和公司共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并提供大量技术支援,帮助金三角地区快速发展替代植物,昔日40万亩罂粟地变成了稻田和橡胶园。佤邦最高领导人、佤联军总司令鲍有祥说:“佤邦南北两地只要是有成片的替代种植,不论是种植水果或者其他经济林木,几乎都有中国公民来作技术指导。”2005年6月鲍有祥签署《禁毒宣言》,以自己的人头担保佤邦全面禁种罂粟。面对禁种后的种种困难,鲍有祥的想法是,大力宣传橡胶、茶叶等替代种植物,并且利用丰富的矿藏资源,将烟农转变为胶农、茶农、矿山工人,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的帮助。
然而橡胶树需8年开胶,茶树也要4年成熟,各种作物的种植、工业的快速发展均需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当地的替代种植方法是否能得到持续性快速发展、罂粟是否不再复种,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验证,而维持禁种的基础——金三角地区持久和平的实现,依然十分艰巨。
▲在邦康拘留所的简易楼里,每七八平方米的牢房内就关押着10多家涉嫌吸毒、贩毒人员,他们将被判刑并劳动改造。
标题:“金三角:罂粟禁种一年以后()”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