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31字,读完约13分钟
中国肝病医学界有两位泰斗级人物。 一位是第二军医大学的吴孟超教授,擅长外科。 另一位是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小组组长陈菊梅教授,主修内科。
今年87岁的陈菊梅,每周都照常离开专家门诊,参加疑难杂症的会诊。 医生63年来,她成功治疗了数十万传染病患者,得到了多种国家级的奖励。
老人很安静,很和气。 医院想用她的名字命名院内的院子,但她婉言拒绝了。 “我当医生,为患者服务,都是应该做的,不需要用我名字的木碑命名。 ”。 业界称赞她是“现代传染病防治行业的一面旗帜”。
研究药物的目的是治病救人
2000年夏天,某学院部分学生出现集体高热、腹泻症状。 短短几天内,就有6700人出现了这样的症状。 陈菊梅临危受命,连夜赶到疫区。
当地医院的专家、公安人员已经展开了调查。 陈菊梅到校后,直奔食堂、病房等详细了解情况。 在疫情分解会上,有人说是食物中毒,也有人说是“人为破坏”。 陈菊梅根据自己的调查,被认为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流行感染。
她从302家医院迅速派出实验室专家赶到现场,采集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类检测。 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作战,工作人员最终确认这些学生感染了肠道回波病毒。
陈菊梅从她在传染病行业多年的深入研究中做出了正确的评价。 20世纪60年代,陈菊梅受到国外研究的启发,大胆尝试利用感染病毒的细胞形态变化来评价感染病毒类型,从而大大提高了感染病毒类型的诊断精度。
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一直是世界医学的难题。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达到85%以上,国家把降低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作为重大课题交给了医院。 每降低10%的死亡率,就意味着每年有近1万慢性肝病的人可以生存。 陈菊梅目睹了许多因肝病失去家人的花园。 她说:“我们的目标是将病死率从20%降低30%! ”。
许多人一听到这个数字,心里就飘飘然了。 她能做吗?
陈菊梅领导攻关协作组深入研究中医治疗慢重肝的做法,率先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新模式,建立了早期诊断、中西医辨证施治、用药加减、并发症预防等做法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方案
最终,这种做法使我国慢重肝患者的死亡率从过去的85%以上下降到38%,下降了47%! 这是我国肝病治疗史上的一大突破。
肝病患者转氨酶偏高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陈菊梅一直在寻找降糖药。
她给低酶出院的患者寄信跟踪,却发了200多封信,只收到了4封回信。 她又去地方医院求教,收获也不大。 一天,前后7次住院的老人引起了她的观察。 老人告诉她转氨酶的波动每次都伴随着睡眠不良,吃了安眠药才能睡觉。
陈菊梅很快意识到安眠药中可能含有降酶成分。 她深入研究后发现,其中起降酶作用的是中药五味子。 经过多年的探索,她将五味子原料药烘干成粉,加入茵陈、红枣、蜂蜜,制成蜜丸,为其取了一个好名字“肝得安”。 陈菊梅成为应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
这个成果发表后,很多医院和科学研究所的同行来求教,她不保存就介绍了。 一家药物研究所和制药公司基于她的研究成果,生产了新的降酶药物,获得了国际金奖。 很多人在为她抱怨,陈菊梅淡淡地说。 “我研究药物的目的是治病救人。 不管是谁生产的,只要对患者有利,获得奖项或获奖都不重要。 ”。
防止“大树下不长草”
302医院的很多年轻医生说,如果没有陈菊梅教授的指导,就不会有他们个体的迅速发展。
一位医生刚刚用大量白芍治愈了2、3名黄疸患者,陈菊梅总结了这几个病例,让他们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相关学术会议。 这个医生有点犹豫。 陈教授鼓励他说:“扔砖引玉啊,可以出去问问。”
随后,年轻医生听从了陈菊梅的建议。 我没想到他的报告在大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位医生就是后来因治疗重度黄疸肝炎而闻名的“全国100位老中医”汪承柏教授。
20世纪90年代初,年轻医生杨永平因头脑灵活、协调一致,被一家制药公司安排“挖掘”。 陈菊梅认为他是成为医生的好材料,在征求杨永平的意见后,她建议去找医院的领导,留住杨永平。
杨永平停留在临床第一线。 之后,我记得陈菊梅的话。 “要成为医生就必须弯腰,一辈子做个好医生”。 他在国内率先开展肝细胞体内移植术和多种肿瘤“绿色治疗”新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肝癌综合治疗模式,成功治疗了3000多例肝癌患者。 杨永平成长为国内肝癌治疗行业的知名专家。
陈菊梅经常说“大树下好乘凉”,但我们要防止“大树下不长草”的坏现象,多为年轻人创造条件。 ”。 302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和研究中心主任朱世殊是陈菊梅的学生之一。 陈菊梅带着她完成了关于儿童肝功能衰竭治疗的研究课题,但在申报奖项时,陈菊梅删除了自己的名字。
提交文件的时候,朱世殊又悄悄地写了老师的名字。 但获奖后,她不敢给陈菊梅拿证书,怕被老师批评。 于是,这张获奖证书躺在朱世特殊机的抽屉里。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陈菊梅是一位取得了许多在传染病防治史上起重要作用的科研成果的专家,更是一位好医生。
1963年的一天,陈菊梅遇到了被三家医院排斥的年轻患者,仔细检查后,她做出了“乙型脑炎后遗症”的准确评价。 这是一种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的传染病,当时国内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陈菊梅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思考了救治方案。 最后,她出于神经鞘损伤的原理,另辟蹊径,向患者的第三、四腰椎管部位,定期注射适量的地塞米松等药物。 患者的状况不断好转。 4个月后,这个当外语老师的年轻人竟然回到了讲台上。
2003年春季发生“非典”疫情后,较早获得消息的陈菊梅进入电视台,开始推广“非典”的防治知识。 她亲自进行了传染性极强的《毒王》检测,在北京地区首次主持了专家对“非典”患者的诊治,并很快编辑了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已经83岁的陈菊梅主动要求去灾区,医院领导劝她不要去,说:“我和传染病相处了一辈子,很有经验。” 陈菊梅顶着木棒走遍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全面判断水源卫生监督、卫生防疫机构和环境消毒等。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握着陈菊梅的手,很感动。 陈菊梅说:“和你们一样,我也是战士! ”笑了。
取得了这么多成绩,陈菊梅早就成了有名的大专家。 近年来,英国《名人传记》、《剑桥大学名人录》等纷纷来信,要求将她列入世界名人录,但陈菊梅全部谢绝。
在唯一的专题拍照中,银发陈菊梅平静地说。 “我和妻子商量过了。 我们死后,没有和遗体告别,遗体都捐赠给了医院解剖研究。 我不想活着出名,死也不用留名。 我不想成为名人。 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中国肝病医学界有两位泰斗级人物。 一位是第二军医大学的吴孟超教授,擅长外科。 另一位是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小组组长陈菊梅教授,主修内科。
今年87岁的陈菊梅,每周都照常离开专家门诊,参加疑难杂症的会诊。 医生63年来,她成功治疗了数十万传染病患者,得到了多种国家级的奖励。
老人很安静,很和气。 医院想用她的名字命名院内的院子,但她婉言拒绝了。 “我当医生,为患者服务,都是应该做的,不需要用我名字的木碑命名。 ”。 业界称赞她是“现代传染病防治行业的一面旗帜”。
研究药物的目的是治病救人
2000年夏天,某学院部分学生出现集体高热、腹泻症状。 短短几天内,就有6700人出现了这样的症状。 陈菊梅临危受命,连夜赶到疫区。
当地医院的专家、公安人员已经展开了调查。 陈菊梅到校后,直奔食堂、病房等详细了解情况。 在疫情分解会上,有人说是食物中毒,也有人说是“人为破坏”。 陈菊梅根据自己的调查,被认为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流行感染。
她从302家医院迅速派出实验室专家赶到现场,采集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类检测。 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作战,工作人员最终确认这些学生感染了肠道回波病毒。
陈菊梅从她在传染病行业多年的深入研究中做出了正确的评价。 20世纪60年代,陈菊梅受到国外研究的启发,大胆尝试利用感染病毒的细胞形态变化来评价感染病毒类型,从而大大提高了感染病毒类型的诊断精度。
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一直是世界医学的难题。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达到85%以上,国家把降低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作为重大课题交给了医院。 每降低10%的死亡率,就意味着每年有近1万慢性肝病的人可以生存。 陈菊梅目睹了许多因肝病失去家人的花园。 她说:“我们的目标是将病死率从20%降低30%! ”。
许多人一听到这个数字,心里就飘飘然了。 她能做吗?
陈菊梅领导攻关协作组深入研究中医治疗慢重肝的做法,率先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新模式,建立了早期诊断、中西医辨证施治、用药加减、并发症预防等做法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方案
最终,这种做法使我国慢重肝患者的死亡率从过去的85%以上下降到38%,下降了47%! 这是我国肝病治疗史上的一大突破。
肝病患者转氨酶偏高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陈菊梅一直在寻找降糖药。
她给低酶出院的患者寄信跟踪,却发了200多封信,只收到了4封回信。 她又去地方医院求教,收获也不大。 一天,前后7次住院的老人引起了她的观察。 老人告诉她转氨酶的波动每次都伴随着睡眠不良,吃了安眠药才能睡觉。
陈菊梅很快意识到安眠药中可能含有降酶成分。 她深入研究后发现,其中起降酶作用的是中药五味子。 经过多年的探索,她将五味子原料药烘干成粉,加入茵陈、红枣、蜂蜜,制成蜜丸,为其取了一个好名字“肝得安”。 陈菊梅成为应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
这个成果发表后,很多医院和科学研究所的同行来求教,她不保存就介绍了。 一家药物研究所和制药公司基于她的研究成果,生产了新的降酶药物,获得了国际金奖。 很多人在为她抱怨,陈菊梅淡淡地说。 “我研究药物的目的是治病救人。 不管是谁生产的,只要对患者有利,获得奖项或获奖都不重要。 ”。
防止“大树下不长草”
302医院的很多年轻医生说,如果没有陈菊梅教授的指导,就不会有他们个体的迅速发展。
一位医生刚刚用大量白芍治愈了2、3名黄疸患者,陈菊梅总结了这几个病例,让他们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相关学术会议。 这个医生有点犹豫。 陈教授鼓励他说:“扔砖引玉啊,可以出去问问。”
随后,年轻医生听从了陈菊梅的建议。 我没想到他的报告在大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位医生就是后来因治疗重度黄疸肝炎而闻名的“全国100位老中医”汪承柏教授。
20世纪90年代初,年轻医生杨永平因头脑灵活、协调一致,被一家制药公司安排“挖掘”。 陈菊梅认为他是成为医生的好材料,在征求杨永平的意见后,她建议去找医院的领导,留住杨永平。
杨永平停留在临床第一线。 之后,我记得陈菊梅的话。 “要成为医生就必须弯腰,一辈子做个好医生”。 他在国内率先开展肝细胞体内移植术和多种肿瘤“绿色治疗”新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肝癌综合治疗模式,成功治疗了3000多例肝癌患者。 杨永平成长为国内肝癌治疗行业的知名专家。
陈菊梅经常说“大树下好乘凉”,但我们要防止“大树下不长草”的坏现象,多为年轻人创造条件。 ”。 302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和研究中心主任朱世殊是陈菊梅的学生之一。 陈菊梅带着她完成了关于儿童肝功能衰竭治疗的研究课题,但在申报奖项时,陈菊梅删除了自己的名字。
提交文件的时候,朱世殊又悄悄地写了老师的名字。 但获奖后,她不敢给陈菊梅拿证书,怕被老师批评。 于是,这张获奖证书躺在朱世特殊机的抽屉里。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陈菊梅是一位取得了许多在传染病防治史上起重要作用的科研成果的专家,更是一位好医生。
1963年的一天,陈菊梅遇到了被三家医院排斥的年轻患者,仔细检查后,她做出了“乙型脑炎后遗症”的准确评价。 这是一种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的传染病,当时国内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陈菊梅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思考了救治方案。 最后,她出于神经鞘损伤的原理,另辟蹊径,向患者的第三、四腰椎管部位,定期注射适量的地塞米松等药物。 患者的状况不断好转。 4个月后,这个当外语老师的年轻人竟然回到了讲台上。
2003年春季发生“非典”疫情后,较早获得消息的陈菊梅进入电视台,开始推广“非典”的防治知识。 她亲自进行了传染性极强的《毒王》检测,在北京地区首次主持了专家对“非典”患者的诊治,并很快编辑了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已经83岁的陈菊梅主动要求去灾区,医院领导劝她不要去,说:“我和传染病相处了一辈子,很有经验。” 陈菊梅顶着木棒走遍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全面判断水源卫生监督、卫生防疫机构和环境消毒等。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握着陈菊梅的手,很感动。 陈菊梅说:“和你们一样,我也是战士! ”笑了。
取得了这么多成绩,陈菊梅早就成了有名的大专家。 近年来,英国《名人传记》、《剑桥大学名人录》等纷纷来信,要求将她列入世界名人录,但陈菊梅全部谢绝。
在唯一的专题拍照中,银发陈菊梅平静地说。 “我和妻子商量过了。 我们死后,没有和遗体告别,遗体都捐赠给了医院解剖研究。 我不想活着出名,死也不用留名。 我不想成为名人。 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标题:“一辈子做个好医生”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4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