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5字,读完约3分钟
□赵婷婷
北京是如何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步步走向现在的繁荣的?在过去的70年里,北京的街道和小巷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如何见证古都北京的复兴?近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成就展2016 -2035”、“古都新韵”、“档案见证北京”三个展览相继在北京开幕,以文物、史料、图片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北京70年的变迁。
“总体规划成果展”描绘了北京的发展蓝图
从1953年的第一个北京总体规划《北京市规划草案改扩建要点》,到1982年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再到最新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 ~2035)》...在北京规划展览馆举办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2035”成果展,图文并茂。新中国成立以来,
2017年版最新规划以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基础,构建“一个核心、一个主人、一个副手、两轴多点、一个区”的城市空空间结构,确定北京城市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世界级和谐宜居首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介绍说,新版《条例》强调如何解决“首都”与“城市”的关系、放弃与获得的关系、解决与提升的关系,让人们再次看到北京作为首都在实施整个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
老照片还原了西单北街的历史风貌
正在北京方志博物馆举办的“古都新韵”展览,从北京街巷风貌变化的“小角度”,反映了北京大地在过去70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当观众进入展厅时,首先看到的是两张西单北街的景观地图,是由数千张老照片拼接而成的。这两张照片分别拍摄于1958年和1990年,这两个时代的街景都是根据原貌拍摄的。长达1250米的西单北街在600张老照片中展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格。
"如果你住在这里,你可以在照片中找到胡同,甚至门牌号."据北京城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选择这两个时间点拍摄绝非偶然:1958年的照片拍摄于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前,而1990年的照片拍摄于改革开放后北京旧城改造之前。两个时间点都很有代表性。
整个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古城的长卷,古都的变迁和街道的新韵。它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长安街、西单北街和东四北街的风貌,并通过比较同一地方街道的新旧变化,展示了古都千年的变化。
670多份档案见证了北京的城市变迁
今年6月9日,刚刚搬入新居的北京档案馆同时举办了“档案见证北京”、“新中国记忆城市管理企业档案联展”、“新都人民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胜利”、“北京档案馆发展史展”等展览。其中,“档案见证北京”是新博物馆首次设立的永久性展览。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圣营城”、“北京画卷”、“古都魅力”、“时间洪流”、“向前探索”、“改革新篇章”和“别出心裁打造梦想”。它以北京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民生为主线,讲述了北京的故事
展览展出的670余件档案包括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有关的档案、侯仁之《北京建城记》手稿、1988年中关村电子街调查报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期间制作的“北京之歌”彩车模型、2008年奥林匹克体育场“鸟巢”模型,其中近一半的档案,如川崎良子的审判,都是首次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改变了以往图文并茂的格局,引入了许多新的形式:在“电子档案”区,观众可以欣赏到“感动”的北京往事;在“声音档案”区,“胡同声音”档案让观众听到最传统的北京声音。
标题:三大展览再现北京七十年城市变迁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7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