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68字,读完约2分钟
王(图中,新华社发),山东寿光人,1967年参加工作。他曾担任过乡党委书记、县委书记和市长。1986年,王被任命为寿光县委书记,寿光是当时潍坊的一个贫困县。王在寿光的五年时间里,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首北盐碱地;第三,为工业翻身打下基础,使寿光人从现在开始,腰包鼓起来,腰板挺直。
寿光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他们也有种植蔬菜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初,寿光农民的蔬菜收成很好,但他们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在王的调查中发现,抓蔬菜的关键是搞好流通。寿光率先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启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员干部要带头搞砸,一切损失由县上承担。”1989年,在王的支持下,三原诸村的等17名党员建立了17个冬暖蔬菜大棚,当年村里出现了17个“双万户”。随后,该县成立了一个推广小组。在王的动员下,巡视和带领各乡镇;第一年,推广了5000多个蔬菜大棚,然后把蔬菜大棚推广到了全县乃至全国。
几千年来,寿北160万亩土地除了盐碱地外,一直是一片浅水滩。当地人生活非常艰苦。寿南有一个蔬菜温室。寿北怎么样?王组织十余万人进行全面战争,在贫瘠的碱滩上扎营四五十天。王和全县的领导干部都在工地上吃吃喝喝,推着大车像民工一样在风中睡觉,老百姓(603883,医生)看到他们都竖起了大拇指...当时,寿北开了15万亩虾池、20万亩盐田和60万亩棉田,在盐碱地上开发了一个“聚宝盆”。
1986年7月,王第一次以县委书记的身份参加了潍坊工业大会。会议期间,印发了《潍坊市十二县市区工业经济比较表》。乍一看,寿光的工业总产值还不错,排名第四。但如果去掉原盐,寿光的纯工业产值只有1.19亿元,排名倒数第三。王带了70多人取经,到外地“改主意”。回来不到一年,县里投资1.5亿元,搞了77个项目。从那以后,我们每年都组织一个“学习小组”向深圳、东莞和上海学习。寿光缺乏企业和企业家。王在主持的专题会议上作出决定:40名“有创业精神的能人”脱颖而出,被推到行业的第一线。
1991年,寿光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王调任潍坊市副市长。他留下的是20多万个蔬菜大棚,120万亩棉田、盐场和虾池,4854家企业,10多万个“万元户”,以及一个群众公认的干部队伍...寿光人仍然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项波秘书”。
人民日报(2019年9月27日06版)
标题:强县富民赤子心(最美奋斗者)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7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