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4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张木东
近年来,天津银监局认真践行“监管为民”理念,带领辖区内的银保行业聚焦“民生财富、民生安全、民乐人心”,明确服务民生的切入点和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制定精准的政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第251次银行业和保险业例行记者会上,天津市银监局副局长肖华荣介绍了该局指导地方银行和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改善民生的情况。
增强企业财务收购意识
小微企业是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也是解决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肖华荣表示,天津银监局通过开展“百强企业”工作,积极上门服务企业,密切关注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打造银企对接“直通车”,实现了银行由“坐业务”向“做业务”的转变;通过深化“银税互动”,完善银税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以税促贷、以贷促贷”,为小微企业打造融资“快车道”;通过引导各类银行找准定位,充分发挥大银行的“头雁效应”和中小银行的区域优势,继续扩大小微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专业水平,打造小微企业融资“加盟店”。截至第三季度末,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为493,000笔;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35.9亿元,实现“两个增长”目标。
同时,天津银监局对银行违规收费进行了专项治理,清理了不必要的“渠道”和“桥梁”,进一步缩短了企业融资链。经过一系列努力,2019年,天津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逐月下降。其中,大型银行平均贷款利率降至4.68%,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
此外,按照打造天津现代都市农业“升级版”的要求,天津银监局牵头各银保机构实施“科技+创新+转型”战略规划,更好地将业务创新与服务农村振兴目标结合起来。具体来说,一是积极探索和开发普惠金融产品,推动辖内机构普惠涉农贷款快速增长。截至第三季度末,全辖涉农贷款余额141.3亿元,同比增长17.3%。二是继续推进农业保险发展,增加产品,提高标准。全市水稻、生猪等主要农产品覆盖率已达到90%左右,保险范围从能够养殖母猪、玉米逐步扩大到奶牛、棉花等19种保险类型,保险金额不断提高。
利用保险提高人们的安全感
在当天的会议上,肖华荣还介绍了如何突出保险业的风险防范功能,为人民生活编织“安全网”。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商业保险应当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基于此,天津银监局指导辖区内保险机构坚持“保险姓保险”的原则,大力发展风险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充分发挥保险业“基础保险和底线”的作用,努力成为天津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
前三季度,保险业为天津经济和民生共承担了38.4万亿元的风险保障,支付了117.5亿元的赔偿和支付费用。随着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和保险能力的提高,普通人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他们的保险保障意识和参与保险的意愿不断提高。
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难题,天津市银监局已责成相关保险机构继续深化天津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承保服务,完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我们要求天津市有关部门将医疗救助对象的大病保险最低支付标准从2万元降低到1.5万元,最高支付标准从30万元提高到35万元,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保障水平,使人民的大病医疗成为‘不差钱’。自成立以来,大病保险已支付近11亿元。萧华荣介绍道。
此外,天津市银监局会同天津市有关部门,率先建立了省级统筹、全民覆盖、综合保障的全国事故保险体系。在普通人一分钱都不多付的前提下,它每年为约1000万城镇职工和居民提供3.3万亿元的风险保险,使普通人“小病少医”。10年来,累计支付41.6万人次,超过19亿元。
标题:天津银保监局:引导金融业聚焦企业和民生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