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2字,读完约3分钟
近年来,关于如何改革金融供给方的讨论一直非常热烈。我认为,要完善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必须从金融需求方面的细分入手。
谈到金融供给方面,很容易把金融等同于资本,把金融供给等同于资本供给。应该说,中国不缺乏资本供给,但却缺乏有效的金融供给。
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就资金总额而言,我们确实“不穷”。2018年,中国家庭存款总额为72.44万亿元,人均51,700元。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达到190万亿元,预计到2019年底,可投资资产总额将首次超过200万亿元。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总储蓄超过5万亿美元,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居民海外资产配置已达到10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8.8万亿元。
从长远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高投资、高储蓄的国家,但一直是储蓄大于投资,特别是近年来,投资增长率有所下降,最近投资增长率下降到6%以下。这表明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
可以说,我国资本供给并不不足,但有效金融供给存在结构性不足。我们经常说融资是困难和昂贵的。这就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尤其是当融资困难且成本高昂时,就很难解决。事实上,存在一些高风险、高成本的融资,需要通过昂贵的融资来解决。根据市场思维,融资价格应相应提高,不应要求金融机构以低价提供资金。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奇怪的现象。例如,与其说是“资产短缺”,不如说是低风险和高收益资产的短缺。当然,低风险和高收益资产是不够的。然而,如果它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就不一定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例如,一旦收紧货币政策,私人贷款的数量和价格通常都会上升。许多有资本需求的人愿意以高利率借款,而实体经济也有这种需求。
此外,非法集资一再被禁止。非法集资应受到法律的惩罚,参与非法集资应自担风险。但这也表明,许多投资者愿意承担高风险,追求高回报。
综上所述,这些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有效金融供给存在结构性缺陷。我们的正规金融只满足低风险、低回报的需求,而这种金融供给的主体只能是银行,这就是为什么银行一直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记得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读过一本书。题目是资源和环境经济学。里面有一句话:“只要价格合适,就可以在公路上种庄稼。”这是市场思维。
因此,要解决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性失衡,关键是要细分金融需求方面。美国著名的信用衍生品金融家桑德福德曾提出“粒子金融”理论。他在两次演讲中强调,就像量子物理和分子生物学一样,传统金融将被“粒子金融”所取代。他认为,所有的金融风险都可以被划分为最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被确认、量化和划分,然后出售给愿意并能够承担风险的投资者。风险管理的任务是帮助客户消除不必要的风险,满足他们的投资需求。金融机构可以将希望消除风险的一方与希望承担风险的一方相匹配,或者设计、分割、转移和重新打包风险,将它们转化为满足各种客户投资需求的投资组合。
我知道所谓的“粒子金融”实际上是基于金融需求方细分的金融供给方细分。为了进一步改善金融供给面,有必要细分投资者和资本使用者的需求,分离不同的需求和风险,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金融工具,通过适当的市场价格调整,满足各类投资者和资本使用者的有效需求,即以金融供给的精细多样性满足金融需求的精细多样性。
标题:完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须从细分金融需求侧破题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