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02字,读完约10分钟
耗资巨大建造的地铁购物中心是空.在“去香港一周”的政策下,游客开始向中英街转移,自由贸易区的港货购物中心面临转型...深圳的消费规模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称,这一点在《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调查后得到进一步证实。如何突破消费力不足的痛点,已成为深圳经济转型升级中必须直接面对的课题。
11月,消费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在深圳,消费一直是短板。
"深圳的消费领域几乎没有巨头."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提出了这样一种现象。
耗资巨大建造的地铁购物中心是空.在“去香港一周”的政策下,游客开始向中英街转移,自由贸易区的港货购物中心面临转型...深圳的消费规模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称,这一点在《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调查后得到进一步证实。如何突破消费力不足的痛点,已成为深圳经济转型升级中必须直接面对的课题。
购物中心空店现象突出
虽然网络消费发展良好,但实体消费仍是重中之重。在深圳,遍地开花的商业综合体是市民消费的主要载体之一。然而,深圳一些商业综合体正面临同质化和消费力不足的挑战,空店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在深圳,关于华强北受欢迎程度的讨论从未停止过。过去,“中国电子第一街”寻求转型,但整体人气不如以前。从华新地铁站到华强北地铁站,与地铁7号线同时建设的地铁购物中心自开业以来已经荒废。《证券时报》记者近日前往华强北新城商业街,看到这条地下商业街正式开放仅一年多时间,其两侧几乎所有店铺都已关闭。一些曾经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人告诉记者,华强北的人流不如以前,地下商场的客人大多匆匆而过,消费能力不足,经营困难。
“地下”冷清,“地上”?据记者调查,过去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华强北的一些商场已经悄然变成了美容化妆城。这些店铺主要集中在四个商场:童鸣数码城、王源数码城二期、紫荆城和哈曼广场。然而,记者在王源数码城看到,大多数商店仍然被锁定。
除华强北外,还有深圳地铁2号线后海站可直达的南山滨海城市商圈。这是深圳西部商业区崛起的见证,深圳湾街是整个沿海城市中运营效率最高的区域。商店一度将价格定在每平方米60多万元,引发了一波商店投资浪潮。
然而,最近记者走访发现,深圳湾步行街的一些商店张贴了旺铺转让和出租的广告,一些商店在经营几个月之后就倒闭了。根据中智研究所的调查数据,2018年下半年深圳湾步行街的平均租金超过每天每平方米60元,仅次于东门步行街。一位中介告诉记者,深圳滨海城市商圈的很多商铺都是卖给个体业主的,业主购买商铺的主要目的是收取租金,他们不会注意商业投资运作,而且租金太高,所以很多商家都表示了很大的商业压力。
有人认为深圳各商业区的空店现象是消费升级造成的,也有人认为高租金迫使商家撤退。最近,深圳传统商业区东门步行街刚刚经历了一场持续了17年的商战。虽然在网上购物的冲击下,商战的人气不如以前,但商圈各商家自发组织的打折促销活动仍然吸引了很多购物者。
“深圳缺乏类似的知名消费活动。虽然政府也开展了购物节等活动,但效果不如商家自发组织的活动。香港的打折活动不是每个购物中心创造的品牌吗?”在东门经营服装业务的陈认为,“深圳的商业规划应该更多地尊重历史和人流特征,而不是购物中心越多越好。”
消费溢出:水上旅客涌向中英街
香港消费也是突出的“深圳消费”现象之一。虽然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但许多深圳居民仍然喜欢在香港购物。2014年,深圳零售商业协会发布了《2013年深圳市民香港购物调查报告》。当年,香港的人均消费约为11566.5元,按当时深圳的居民人口估计,总量可达455.4亿元。
"除了价格,质量仍然是我最关心的问题."住在福田的陈小姐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我经常在结婚前去香港买化妆品。现在我去香港主要是买婴儿奶粉和品牌服装。”正因为在香港消费的普及,“水上旅客”才成为深港两地市场之间的特殊存在。虽然深圳居民实行了“一周一次来港”的政策,但水上旅客的现象仍然存在。
退休后,陈女士和她身边的一些朋友开始是水上旅行者,经常以“蚂蚁搬家”的方式往返于深圳和香港之间。“在过去,我一天可以跑两三英里,而且有更多的货物。一个月的收入有时接近1万元。”陈女士回忆说,“现在你一周只能去一次,你应该赚点零花钱。”从下订单、仓库发货、取水到最终收货,水上客运团队形成了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利益链条。陈女士告诉记者,年轻的水上旅行者会带一些高风险的电子产品,而年长的水上旅行者主要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食物,他们一次可以得到150元到300元不等的报酬。
然而,鉴于香港目前的形势,水上旅客开始向盐田区中英街转移。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英街曾有过一个热闹的场景,有一天10万人涌向商店,这也可以说是那一代深圳人的“集体记忆”。
最近,记者一大早就来到中英街,发现很多人在排队申请许可证。记者发现,与过去的传统商店不同,中营街新开了一些相对较大的百货商店,如华岗百货,一场“品牌大战”开始了。记者观察了各种商品,发现中英街的商品价格与香港基本一致。在中英街港口前的广场上,记者发现了一些水上乘客,并把他们从中英街运来的货物交给了老板。这些商品大部分是一些日用品,甚至是一日多的饮料。
“这些商品中有一些在网上买卖,但也有一些留在香港当地的商店里。”黄可对记者说,“香港商品仍然很好卖,很多人不想去香港买。”
在前海蛇口地区做跨境电子商务的“香港味”一直都很浓。2016年12月,深圳前海周大福全球商品购物中心正式开业,成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首家综合性大型港货购物中心。据公开资料显示,周大福珠宝执行董事郑志刚曾表示,整个购物中心70%至80%的商品售价接近香港,甚至比香港还便宜。然而,记者近日前往前海自由贸易区调查,发现周大福全球商品购物中心已被关闭,多名工作人员证实,该商场将被改造成一个家庭商店。
抓住机遇,冲击消费短板
东部中英街的“水上旅客”现象依然存在,但西部自由贸易区的港货中心正面临转型,实体商圈空店潮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值得反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衡量一个城市消费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证券时报》记者梳理了全国主要城市的相关数据,发现2018年十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武汉、成都、深圳、南京、苏州和杭州。深圳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资本存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如成都和武汉。此外,2018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城市之首。
近年来,深圳也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消费增长,先后出台了《深圳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市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工作计划》、《深圳市扩大消费重点行动计划(2017-2018年)》等一系列文件,加强行业引导和规范。去年底发布的《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建设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此外,深圳还出台了《进一步促进深圳消费增长的若干办法》,主要围绕商业企业规模化发展、消费载体提升、新业务发展提升、新消费供给培育、居民消费潜力挖掘、政府支持强化等六个方面展开。
然而,在中国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深圳的消费支持仍然较弱。对此,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企业与市场中心主任刘鲁豫认为,深圳消费表现疲软包括几个客观因素: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政府的统计口径和方法没有改变,统计口径滞后于消费更新。事实上,深圳人花了很多钱,但是这些钱花在很多地方却没有计入统计,比如住房、交通、医疗等等。其次,与广州、上海和北京相比,深圳的人口结构非常特殊。深圳年轻人多,消费多样化,而以家庭为核心的消费较弱。在邻近的广州,有大量的当地人已经满足了他们的住房需求,并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消费。此外,深圳有大量的外国人口,许多人在赚钱后回家消费,而不是呆在这里。
刘鲁豫认为,深圳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也是一个问题。“与国际大都市和海湾地区的核心城市相比,我们的商业模式和商品结构仍然不成比例。近年来业务发展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电子商务也不是起源于深圳。“十三五”之前,深圳的企业一度领先全国,后来技术进步,但企业创新跟不上。”刘鲁豫认为,深圳目前的业务主要是以商场为主,但出现了过剩现象,业务已经成为房地产的“仆人”,更多的利润来自房地产,而商业房地产的利润并不是来自业务和经营本身,因此业务创新动力不足。事实上,深圳的购物中心并不比其他城市更先进。如今,购物中心趋向于娱乐性和娱乐性。从商品的角度来看,深圳没有注意提高其进口商品的能力。例如,跨境电子商务已经遭受多次打击。对于高端奢侈品的进口,深圳仅有一个“万象市”是不够的,当然,部分原因在于进口管制制度。
长期以来,在不同地方的消费,例如在香港的消费,对深圳的消费有虹吸效应,这也允许水上旅客拥有现有的空房间。一些市场人士还表示,目前香港的消费已经放缓,因此深圳应该抓住机遇,直接打击消费不足,打造与深圳经济相适应的消费升级。
刘鲁豫建议深圳政府在消费政策上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事实上,深圳在前海放了很多商业计划,但很难落实政策承诺和企业的期望,导致当年跨境电子商务的退出和香港商场的无力。前海自由贸易区没有给予特殊的消费和商业政策。事实上,商品进口问题并不完全是关税问题,国家有相关政策可以实现,但地方政府在政策的把握和操作上并不创新,因此政府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如商品监管、统计方法、商品渠道等。此外,深圳已经设定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目标,但多年来一直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用购物中心取代商业中心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标题:商业创新不足 深圳拿什么打造国际消费中心?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