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4字,读完约4分钟
□冯
近年来,在天然植物提取物和食品加工领域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根据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积极融入大健康生态系统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致力于功能性食品活性物质的研究。 特别重视开发岭南地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功能性食品资源,以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云南为中心辐射全国,开展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 在过去的三年里,139项成果已经转化,100多种新产品已经形成。相关企业实现新增产值100多亿元,成效显著。
突破关键技术支持产业发展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非常重视大工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健康产业,并将“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健康中国的战略被纳入提高安全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
建设大型健康产业需要强大的科研支持。功能食品及其活性物质的研发领域属于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在该领域,天然功能性成分资源的挖掘、富集、量效关系、代谢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尤其是对药食同源原料的研究不够,功能性成分富集配套设备的开发滞后,创新功能性食品输送系统的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缺乏。 对新型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成熟度研究不足,功能性食品的功能和安全性评价体系不完善。 为此,学院成立了功能性食品新原料开发及传递和增效技术创新研究团队,重点研究食源性活性物质的开发、健康效应机制及调控过程中的科学问题,重点突破基础研究中基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机制和生物钟基因调控的食源性活性物质健康效应机制,创新性研究传递和增效技术体系对健康效应的调控作用。该团队以积极健康为指导,注重健康状态的动态识别和健康的自我管理,努力突破生产精确营养食品的关键技术,如新食品原料的功能性配料、功能性配料的稳定状态和有针对性的配送。
针对目前益生菌、中草药原料、功能性油脂、功能性多肽和功能性多糖等热点,以及社会乃至学术关注,针对传统动植物的优势,特别是药食同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学院挖掘和丰富了新的功能性成分资源,建立了功能性食品活性物质功效评价体系,研究了功能性成分的作用机理, 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技术构建了新型功能性食品活性物质的传递系统,并对其协同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三年来,承担了27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100多项国家公益性项目和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60项国家专利授权,为活性物质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 生物医药、日化等领域,为促进广东省功能性食品活性物质相关产业的发展,巩固广东大型健康产业的国家领先地位,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
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院在致力于应用研究的同时,积极服务社会,发挥积极作用,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机制,在技术优化、技术研究、技术评估和引进等方面进行创新合作,在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使研究成果及时产业化。例如,在“无苦味高纯钙吸收肽磷酸酪蛋白制备技术及功能钙片产业化”项目中,生产出纯度为95%的磷酸酪蛋白,提取率为90%,磷酸酪蛋白年产量达到10~12吨。该项目与汤臣便签、无限、中山完美、伊利等大型食品保健品企业合作,相关产品销售额超过30亿元。
梅腾果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卢永祥从秘鲁引进的一种新型资源食品,该研究所的合资企业获得了该项目。目前,我国已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苹果果实的中文文章,并对苹果果实油、蛋白质和肽、苹果果壳、苹果叶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大部分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已申报15项相关专利,发表两篇sci论文。预计两年后将发表10篇sci论文。目前,围绕梅藤水果,挖掘开发了美容、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20多种梅藤水果系列产品。目前,梅藤果在云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对一带一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研发将依托“药食同源”的食品文化基础,结合现代营养学、食品化学、中药保健和生物科学的研究理论,开展多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和产品深加工的研究,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食品科学发展之路。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R&D团队
标题:广东:集科研力量发展大健康产业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