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66字,读完约10分钟

编者按:

文明工业的发展是围绕着地理环境而发展的,“间伐”工作自然应该融入到这样的工业特色中去。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地方政府和村集体选择融入产业,亲自参与当地产业发展,真正实现“造血”,建设强村。华凯农村商业银行在了解当地农村情况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产品,如“减薄贷款”,进一步缓解集体经济发展中的贷款问题。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金融时报》记者对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绿色产业及其金融建设印象深刻。开化县森林覆盖率为80.54%,被誉为中国东部的“绿肺”,是中国九大生态适宜区之一。华凯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王洪祥告诉记者,“从‘两茶一鱼’(即茶叶、油茶和清水鱼)到国家公园建设,再到围绕华凯根雕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为了实现国家生态县和浙江省优质水源的功能,华凯产业发展是围绕地理环境展开的。”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细化”工作自然应该融入到这样的产业特征中。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更多的地方政府和村集体选择融入产业,亲自参与当地产业发展,真正实现“造血”,建设强村。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融入成熟的“鱼”产业

开化县“两茶一鱼”的清水鱼养殖源于和田乡。从养殖到购销渠道的形成,清水鱼产业在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当地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已经成为高盛村的“间伐”工具。”和田乡高盛村书记张顺良说。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高盛村位于偏远地区,有8个自然村分散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是空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和低收入集中村。2018年初,高盛村400亩土地进行了转让和整合,旨在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来去除“弱村”的帽子,淡水鱼养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和田是清水鱼之乡。清水养鱼要求极高的水质。由于钱塘江源头独特的生态优势,和田乡的村民挖塘养鱼,完全喂绿色饲料。"这种古老的耕作方法自明朝以来已经持续了600多年."和田镇政府的负责人说:“以前,因为山里没有路,所以出去是不可能的,所以淡水鱼的数量很少,主要是节日期间自己的食物。无独有偶,清水鱼之所以能在几年前打开高端餐饮市场,是因为它的名菜‘西湖醋鱼’,而且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曾经被忽视的清水鱼,现在已经成为和田乡的金字招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用坑塘法养殖清水鱼。除了每年假期吸引大量游客外,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餐饮需求,需要形成一个淡水鱼的买卖渠道。张舜良曾亲自参与过清水鱼的养殖,他认为存在周期长、投资大、收益不确定等问题。“在进入销售环节之前,清水鱼必须养殖至少两年。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投资。成本;与此同时,实际销售价格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清水养鱼对农民仍有一定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帮助农民规避生产风险,鼓励村民发展淡水鱼养殖,促进淡水鱼产业化经营,和田乡创新性地推出了“淡水鱼绿色选择”,即生产者在早期与愿意购买的市场参与者沟通,在确定淡水鱼订单时确定购买时间和价格。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基于此,华凯农村商业银行推出了清水鱼绿色期权模式,推出了灾害损失预防保险,通过信贷政策促进了主体认购和农民利益的良性循环,不仅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也解决了“养殖难”问题。”该行和田支行行长朱芳贤说。在这种绿色期权模式下,收购方通过一次性购买获得集体鱼塘淡水鱼的处置权,由村集体负责养殖。合同到期后,收购方将决定处置方式。如果委托村集体供养家庭,每年按每公斤1元缴纳管理费。同时,该模式还可以将绿色期权作为质押对象,并在开化县农村商业银行以专项贷款的方式予以支持。绿色选项的实施将为天香县高盛村带来每年10万元的集体经营收入,帮助高盛村村民每年增加3000元的收入,解决农民扩大耕种的“后顾之忧”,进一步促进当地家庭旅游的发展。目前,和田乡高盛村已经完成了为期3年的淡水鱼绿色期权认购。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从荒山到“河阳芳林”

在华凯农村商业银行20万元贷款的支持下,芳林村开始种植荷花,走上了“养花兴业”的道路。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方林村已经从一个人口稀少、土地少、资源稀缺的贫瘠村庄,变成了一个拥有独特产业和快乐村民的美丽村庄。从弱村到强村,村头镇芳林村村支书余新民的探索是不可或缺的。村集体最初转让了40亩土地。“因为这40亩土地都是沼泽地,我们村的重点是乡村旅游,我们产生了通过种植荷花和优化村庄环境来带动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想法。余新民回忆说,“因为衢州市龙游县已经形成了一条相对成熟的依托荷花的乡村旅游路线,为了形成良好的荷花景观,我还带领一个团队进行了研究。”第二年,芳林村形成了以莲花池为中心的乡村景观,修建了滨江步道、观花步道、停车场和3a级旅游公厕景观改善确实吸引了更多游客来到芳林村,但对于村集体经济来说,旅游业不能很快产生收入。为了形成一个可实现的产业,我们开发了产品,如干莲子和莲子酒出售。因此,“合阳芳林”成了芳林村旅游业的金字招牌。荷塘已扩大到80亩,村集体已在种植荷花。年经营收入近50万元,不仅使村集体还清了以前所欠的全部债务,而且带动了农民的田地、农舍和民宅的收入,促进了邻村的发展,带动了邻村的总收入达到40万元,从而实现了“减薄”和脱帽。截至8月底,华凯农村商业银行以“间伐贷款”的方式向24个村集体提供了信贷支持,帮助农村开展间伐工作。财政支持涉及种植、来料加工、光伏发电等10多个特色产业,总额2245万元。在金融扶贫的道路上,银行也充分发挥了地方特色,用尽了地方方法。华凯农村商业银行在了解和充分调查当地农村情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村集体公益林补偿权为抵押,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多个村集体,成立农民俱乐部,开辟了村级集体融资本土化的新思路。目前,我行还在金星村试行了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抵押贷款,这将进一步有效满足村集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为了回馈地方经济,华凯农村商业银行也将金融支持转变为金融反馈。2017年8月,开化县国有资产有限公司委托其贷款客户“红色基金”5300万元,提供贷款周转服务,以补充银行一定的资金,并同意要求银行每年至少向集体经济薄弱村投资360万元,支持“瘦身”。基于此,截至今年8月底,本行已投入540万元支持村集体增收。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采访后记:

记者走访的几个弱势集体经济村分别隶属于丽水市松阳县、衢州市开化县和金华市磐安县。

浙江省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2。全省农村平均集体收入达到132.1万元。然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弱势村仍占总数的23.8%。平均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需求成正比。因此,与其他省份开展的扶贫工作不同,如何在富民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村集体的收入,特别是支持其稳定发展的经营性收入,已成为浙江省近年来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与浙江省整体经济形势和产业水平相比,记者走访的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简单,弱势村的比例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例如,松阳县的弱村比例为30%,开化县的弱村比例甚至接近一半。这三个地区集体经济较弱的村所占比例较高,有着共同的原因:省内“生态保护”的战略定位限制了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而山少田少的资源短缺导致村集体无法保有可持续实现的资产,地理位置使得在输出劳动力的同时难以吸引外资。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在采访浙江的“瘦身”工作之前,记者还调查了其他省份是如何发展集体经济的。事实上,由于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具有强烈地方倾向的扶贫政策以及中央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努力,相对贫困的县域相对容易获得外部支持。这些地区要么通过产业转移获得快速发展,要么通过大规模生产经营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村集体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经营收入。但是,如果农民有自己的生产经营内容和可观的收入,外国投资者很难获得可供当地使用的低成本要素,就很难实现依靠外部资源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途径。在像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推进“间伐”工作时,更需要融入当地产业,在产业中逐步形成一定的联系,这样相应的经济效果才能逐步体现出来。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除了独立的差异化探索和实践外,由于村集体掌握的资源和方法仍然有限,推进“细化”工作需要各种力量的支持。例如,在浙江,政府聚集了金融和企业优势,以消除经济薄弱的村庄。2017年,浙江省安排专项资金1.55亿元,带动各级“减薄”总量28亿元;2018年,省财政再提供1.29亿元专项支持。在省级财政的推动下,其他各级财政也在安排土地开发、实施税费减免、加强金融支持等方面采取了切实举措,使政策措施产生了更加准确的效果。浙江省在充分发挥金融作用的同时,利用上世纪90年代创造的飞地模式来解决“稀疏”问题。集体经济较弱的村庄在发达地区以农地指数换取土地,以实现产业转移的主动性,获得土地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收益。这一系列措施为“间伐”提供了更多选择。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在良好产业形成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和市场化的金融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方面,浙江农村信贷创新了“强村贷款”等产品,支持弱势村因地制宜开发经营农业、水产养殖、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增强了村庄的集体实力。与此同时,农村信贷系统积极对接浙江省“光伏小康工程”,加大“光伏贷款”在弱势村的推广力度,通过提供专项信贷资金和优惠利率解决弱势村和农民安装光伏的资金门槛问题,引导“光伏+”项目优先租赁弱势村和低收入农民拥有的林地和农用地资源,增加弱势村的自然资源收入;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道路交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农田水利、信息网络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积极支持美丽村镇建设,为相关项目配套资金的设立、审批和落实提供便利和倾斜。

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与减贫类似,集体经济增长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尽管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细化”模式,但相关产品的销售和项目的可持续性仍需长期研究。在后续的“间伐”工作中,村集体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断完善业务内容,确保“间伐”工作效果的连续性和不反弹性,这将是“间伐”消除后的新起点。

标题:产业“造血”:从“消薄”到强村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