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3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由中国蔬菜食品工业联盟(以下简称“蔬菜食品联盟”)主办的中国人造肉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一致认为,随着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生物技术的成熟和不断完善,“人造肉”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并将对农业和食品工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人造肉”的迅速发展,“人造肉”的类别应该细分,不同的类型应该界定,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标准和制度,做好科普工作。
与会的政府监管部门代表表示,政府部门将以审慎、包容、监管的态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供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本次研讨会是中国第一次关于人造肉的专业研讨会。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商业形式不断出现。为了避免新业务形式形成后监管的滞后,客观准确地反映行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探讨“人造肉”行业的具体内容和规范,收集相关专家和行业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促进我国人造肉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植物食品联盟秘书长闫学就“人造肉”的命名和分类、食品安全、营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新生事物应该在早期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应该发展工业,消费者应该喜欢它们。好的东西需要好的指导,应该标准化。我希望各位代表能就产业政策和监管机制提出更多建议,为出台监管政策提供依据。”闫学说。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食品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孙俊茂表示,“人造肉”产品的出现符合食品技术的进步、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以及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标准的护航。本次研讨会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就“人造肉”行业的发展政策、标准编制、标识和标签等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引领行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
古富咨询公司总经理、人造肉行业专家苗表示,预计2019年全球人造肉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美元,2025年将达到280亿美元。根据调查数据,74%的中国消费者愿意接受“人造肉”,这是世界上最高的,这要归功于中国人吃肉替代品的传统饮食习惯。
苗说,从工业的角度来看,在美国,一公斤加工肉的价格是7美元,而“人造肉”的价格是15美元,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正在缩小。从长远来看,后者的生产成本将远远低于加工肉类,而且不会受到动物疫情的影响。泰森、嘉吉等国际肉类企业已经开始进入“人造肉”市场。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李健着重介绍了“人造肉”中“植物肉”的研究情况。在他看来,“素肉”的研发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快速生产和替代一些传统肉制品。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体现“素肉”的科技价值,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肉样产品的口感,这与传统的豆制品不同。
在李健看来,“人造肉”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希望更多的努力进入这一领域,推动相关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改变以往低附加值、只靠大规模盈利的发展道路。此外,对于“人造肉”的发展,仍有必要在监管方面完善相关标准。
在谈到对“人造肉”的监管时,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冯表示,首先要明确“人造肉”的具体类别,如“素肉”、“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养肉”,以方便消费者宣传,支持相应的生产标准和监管标准,促进行业发展。
中国食品协会营养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杜鹤表示,政府监管部门在这一新兴行业的起步阶段就组织和安排了这次会议,从一开始就把政府监管放在首位并加以规范,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范例。行业组织将积极与政府合作,支持植食性联盟和业界同仁,共同推动“人造肉”这一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题:机遇期中的“人造肉”产业:监管须跟上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