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8字,读完约5分钟
专家指出,《纲要》作为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未来综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成为中国发展强大而活跃的增长极。
去年11月5日,中国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他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并将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发布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专家指出,《纲要》作为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未来综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成为中国发展强大而活跃的增长极。
六大目标引领发展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再到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发展的内生需要,也是全球发展的总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面貌?这是在大纲中计划的。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内,中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缩小到1.2∶1,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
——科技产业整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到2025年,R&D投资强度将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8%。
——基础设施互联基本实现。到2025年,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
——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和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到2025年,pm2.5平均浓度达到标准,跨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80%,单位gdp能耗比2017年下降10%。
公共服务便捷共享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将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1.5年,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
-综合体制机制更加有效。资源要素自由有序流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行规则基本确立,制度交易成本明显降低。
形成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纲要》的重点规划方向是区域的综合发展和协调、均衡、创新发展。
《纲要》强调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张剑平认为,长三角地区城市间均衡发展的格局明显,发展实力较强,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是非常可行的。
《纲要》提出,要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跨境区域共建共享。张剑平认为,要使“付诸行动”协调互动发展,必须推动创新,加大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力度,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带动整个商业环境的改善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推进,利用高水平发展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
《纲要》还指出,要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技+产业”之路,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导向,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为高质量综合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张剑平认为,建设区域创新共同体、强化产业分工要求小城市跟上大城市,大城市带动小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两个“轮子”支持高质量的开发
《纲要》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将达到一个高水平。
“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张剑平指出,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基础很好,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前100个县市占全国的一半,长三角地区的管理和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纲要》中的长江三角洲未来规划,也将有利于长江三角洲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的建立、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根据目前的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成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和基础现代化的先导区。”张建平说:“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所在地。今后,我们将继续通过改革开放,建设新的高地。”
"‘整合’不是‘同质化’,差异化发展非常重要."张剑平认为,开放应该促进改革,改革应该促进发展,发展应该促进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重塑政企关系,改变经营环境,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用服务和高科技两个“车轮”支撑未来的综合高质量发展。
张建平表示:“未来,长三角地区将继续向世界高标准湾区的建设方向和发展地位迈进,成为中国非常强大的增长极和‘一带一路’的辐射极。”
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长三角一体化 中国发展迎来新增长极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