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340字,读完约18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在近乎贫困的基础上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向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国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工业制造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新中国的工业为中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繁荣和福祉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造国
70年前的旧中国,由于长期战争,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企业设备落后,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的粗加工产品。新中国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成功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造国。中国工业为中华民族从崛起、富裕到强大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进。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70.6倍,年均增长11.0%。从阶段上看,中国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49-1957年)增长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的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在整个“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9.8%的增长速度。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到改革开放前(1958 -1978年),由于大跃进和十年文革动乱,工业建设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是,在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总规模进一步扩大。1978年,工业增加值1622亿元,比1952年增长15.9倍,年均增长11.5%。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显示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经济规模迅速增长。199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2007年超过10万亿元,2012年超过20万亿元,2018年超过3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年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56.4倍,年均增长率为10.7%。中国工业的国际影响力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从那以后,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其在全球的份额高达27.0%,成为推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工业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只能生产少量的日常消费品,如纱、布、火柴、肥皂和面粉。经过7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进入世界前列。原煤、钢铁、建材、化工等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2018年原煤产量36.8亿吨,比1949年增长115倍;粗钢产量9.3亿吨,增长5799倍;水泥产量22.1亿吨,增长3344倍;平板玻璃8.7亿盒,增加803倍;化肥产量5424.4万吨,增长9040倍。
主要消费品行业实现了从供给不足到供给充足的大转变。2018年,纱线产量为2958.9万吨,比1949年增长89.5倍;布料产量达到657.3亿米,增长33.8倍。日用消费品丰富多彩。根据轻工业联合会的数据,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和塑料加工机械等100多种轻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高科技设备产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8年,中国手机、电脑和彩电的产量分别达到18亿台、3.1亿台和1.9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70%-90%;汽车产量为2781.9万辆,多年来居世界首位;高铁动车组在中国已经成为一张美丽的名片,并已走向海外。工业供给能力的增长为中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工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主要工业产品的短缺和半封闭的工业发展模式,对外贸易很少,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完整的产业基础和综合的成本优势,中国对外贸易额质量上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978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仅为168亿元,2018年达到16.4万亿元,增长979倍。自2009年以来,中国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贸易出口国。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80%以上的出口是初级产品。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53.5%,而制成品出口占46.5%。2000年后,制成品的比例上升到90%以上。其中,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已成为主要出口力量。2018年,机电产品出口9.6万亿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近60%。与此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迅速升级,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家用电器、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等行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4)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部分技术已从跟随走向领先。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工业技术能力相对较弱。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导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成为推动我国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企业的R&D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02,000家企业在R&D开展活动,比2004年增加了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从2004年的6.2%上升到2017年的27.4%,增长2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产业研发支出12013亿元,比2004年增长9.9倍,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从2004年的0.56%提高到1.06%,提高0.5个百分点。
研发成果日益丰硕。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行业有效发明专利93.4万件,比2004年增长29.8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中国在2017年成为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国,仅次于美国。一些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和通信设备行业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多次获得全球500强超级计算机的第一名。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北斗导航进入网络化新时代。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在旧中国,中国的工业部门是不完整的,只有采矿、纺织和简单加工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中国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优化升级。
(一)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工业领域,为后工业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纺织、食品、医药等行业。从小到大一直在成长,一些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通讯工业等。目前,中国有41个工业门类,207个中等门类,666个小门类,形成了一个工业相对完整、技术水平一定的现代工业体系。
(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传统产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加快技术改造不断升级和重生。例如,在2012年底之前,水泥行业基本上淘汰了机械立窑、干介质空窑、立窑和湿窑,现在新的干水泥基本上被完全覆盖。截至2017年,中国新增干法生产线1715条,其中13条日产万吨。1997年,煤炭行业开始整顿和关闭非法和不安全的煤矿,同时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2017年,大型煤矿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6%,掘进机械化程度提高到54%。钢铁工业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冶炼和轧制设备,在提高钢材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多数钢材自给率超过100%。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从主要技术装备进口向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和电解铝技术向国外出口的转变。落后的自焙电解铝生产工艺已被彻底淘汰。中高端航空空铝中厚板已用于大型飞机和军工行业,所有高铁用铝材均已国产化。
(3)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孕育和发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如钢铁、建材、农副食品和纺织。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7%和8.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快5.5%和1.9个百分点,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9%和32.9%。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比规模以上产业高2.7个百分点。主要代表性产品增长强劲。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6.2%,生物基化学纤维增长23.5%,智能电视增长17.7%,锂离子电池增长12.9%,集成电路增长9.7%。移动通信、语音识别、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和隧道掘进设备位居世界前列,而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和大型船舶制造设备正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龙门五轴机床和8万吨模锻压机等设备填补了国内许多空空白。
(4)智能制造的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一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18年9月,数字R&D设计工具普及率和企业关键工序数控率分别达到67.8%和48.5%。其次,“互联网+制造业”的新模式不断涌现。截至2018年6月,实施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和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33.7%、24.7%和7.6%。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服装、家具等行业得到推广,协同研发和制造在汽车、航空空和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日益兴起。第三,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工业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钢铁、家电、服装、机械、能源等行业。中国有50多个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到关键平台的设备平均达到59万台。
第三,各经济部门携手发展,经济活力大幅提升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国有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77.6%,集体企业占2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打破了传统所有制观念的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大门,各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一)国有企业在优化调整中发展壮大。1952年,中国国有企业[1]实现利润总额28.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49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国有企业的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18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583亿元,比1952年增长658倍;2017年,固定资产原值309.41亿元,比1952年增长2076倍。国有企业继续优化战略布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优势地位。2018年,在油气勘探行业和电力生产供应行业,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行业的93.2%和91.7%;在石油加工、冶金和有色金属等重要原材料工业中,国有控股工业的比例在37.0%至61.1%之间。国有企业为促进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和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受到法律平等保护。私营经济一步步从弱变强。2001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有32,00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8.9%。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9%、7.7%和6.0%。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超过一半,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均超过20%。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港、澳、台资企业为中国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新时代,港澳台同胞积极响应,率先投资。1978年,第一位香港商人在广东投资建厂。此后,一大批港澳台商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来大陆投资创业。截至2018年底,内地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23000家,从业人员956万人,主营业务收入9.9万亿元。港、澳、台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还向内地引进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成为中国工业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4)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79年,中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的增长速度加快,一些大型外国公司、集团和财团以独资、合资和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投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了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出台了一系列利用外资的重大举措,为外商投资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外国投资已逐渐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和智能制造等高科技领域。2018年,全国有2.5万家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吸收员工931万人,主营业务收入14万亿元。不断开放的中国制造业受益于外资、技术和人才的投资,同时也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回报。
第四,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实现历史性跨越,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旧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布局极不均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以三线建设为中心,对区域产业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率先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世纪之交,国家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一)东部地区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全国工业经济起着镇石和导向作用。1952年,东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经过70年的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第一次大发展,东部地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在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2018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达到38089亿元,比1978年增长117倍,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7.4%。2017年,东部地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61.6%。
(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工业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对国民工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受历史、自然、区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一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随着中西部地区和东北振兴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出台,相关地区的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8年,中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13498亿元和12000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92倍和147倍;东北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2764亿元,是1978年的21倍。
(3)自长江经济带开发和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相关区域工业经济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6.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45.7%,比2014年的41.6%高出4.1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7年,长江经济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53.2%。一些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取得积极进展,产业转移和合作有序推进,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创新合作的新模式。一大批重大跨区域产业项目和共建园区相继落地,为京津冀优质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4)区域政策趋于精确,区域经济在不断调整中走向协调联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明确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更加注重行政区域和大区域的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发展差距缩小。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部地区增长7.4%,西部地区增长6.9%,分别比东部地区快1.8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2018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这一比例分别为22.8%和17.5%,比2000年的13.9%和11.3%高出8.9个百分点。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6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下降3.1%。通过一系列振兴东北的重大改革、政策和措施,东北产业稳定的势头不断巩固。工业增加值2017年增长4.2%,2018年增长6.1%。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以遇水行路、架桥的开拓精神,创造了辉煌的、举世闻名的工业奇迹。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中国的工业仍有许多高山要攀登,还有许多障碍要克服。但是,只要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坚持供方结构改革,不断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的工业就一定会创新辉煌,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历史奇迹。
注意:
[1]国有工业企业统计范围:2017年和2018年主要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952年为独立核算的乡镇以上纯国有工业企业。
[2]东、中、西、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统计范围为:2018年为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978年为独立核算的乡镇以上工业企业。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
标题: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