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36字,读完约9分钟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展望2035年,大湾区将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在创新科技发展和引导区域投资形成协调发展规模方面,《纲要》指出,大湾区市场将基本实现高层次互联互通,各种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带动和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纲要还对大湾区风险投资和营造多元化投融资经营环境作出了明确指示,包括支持粤港澳设立联合创新专项基金,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研究,允许相关资金在大湾区使用。跨境使用;建设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资金和人才的流动更加顺畅
两年前,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以下简称“X科技创新平台”)在香港佐敦上海街80号启动。红杉资本全球管理合伙人沈南鹏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和香港大学教授陈冠华携手合作。
李泽楷是大江创新创始人王涛的导师,后来王涛的无人机梦想在深圳起飞,这使得平台从一开始就带上了科技投资的明星光环。然而,在从基础科学研究向产业孵化转型的过程中,大湾区面临着资金和人才流动的诸多限制,这不仅是当时许多明星风险投资家和企业的痛点,也是平台的初衷——加快资金和人才的流动。
“要充分发挥香港的国际金融优势,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是风险投资和科技人才流通不畅。”香港大学教授陈冠华曾公开表示,香港的风险投资基金必须先将港元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投资内地市场。两地之间的资金融通并不完全顺畅,这直接影响了大湾区的技术创新。
对于企业家来说,这种不便往往使他们在融资时只注意一面。钱芳创始人之一李英浩是香港人。他在内地创业时,寻求人民币融资作为初始融资方式。据他说,如果他接受香港基金投资,这将意味着货币兑换和投资交易过程将变得繁琐。
事实上,由于香港和内地的审批程序和政策要求不同,两地的人员交流往往受到限制。中山大学的一位知名教授告诉《国家商报》,香港研究院和香港的地方大学每年都有很多科研项目申请。“但是,由于进出香港次数的限制和专项资金使用的限制,许多项目的生产、研究和调研不能及时跟进,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然而,类似的情况可能在本大纲实施后得到解决。《纲要》指出,要支持粤港澳设立联合创新专项基金,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研究,允许相关资金在大湾区跨境使用。这意味着在与创新相关的因素中,将有可能进一步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生产、教育和研究资源,包括人员流动、物流、资本流动和信息流动。
粤、港、澳三地早已规划好,要在粤、港、澳三地实行生产、教育、科研的交流机制。据《南方日报》报道,截至2018年11月底,粤港澳高校之间有近190个本科合作项目。
然而,从专家的角度来看,这一量表仍需改进,这也是本大纲希望改进的核心之一。2月18日,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在接受《商业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人才流动问题只能在联合研究的背景下解决。
为扎实推进相关改革,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陈鸿宇表示,这意味着有望成立一个包括中央政府、粤港澳的具有政府指导意义的专项母公司基金。“通过设立该基金,我们可以煽动私人资本跟进并投资于大湾区的内部企业;其次,也是对项目属性的认可,实现了资金支持和品牌效应的双向结合。”
加快成果转化为“最后一英里”
政策支持将使人才和资本的交流更加安全,但对于从纸面上付诸实施的项目来说,成果转化的最后一英里体现在如何更有效地将技术落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来发挥其价值。在这方面,纲要中还明确表示,将在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建立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青年创业就业基地。
去年6月和12月,内地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了《安排》下的投资协议和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标志着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统计,在粤港经贸合作和双向投资发展过程中,2017年广东进出口额、实际吸收量和对港澳投资分别占全省的17.3%、82.8%和57.5%。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和澳门在参与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据《南方日报》报道,南沙、前海和横琴分别有1700家、8000家和2800家港资企业;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港澳合作工业园继续扎扎实实建设;南沙、粤港澳青年创新工程、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建设加快推进,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868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10个。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仍受困于政策和观念的差异,三地在构建生产、教育和科研的闭环方面存在不足。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深圳一家大型pe投资公司的董事表示,他们对香港一家专门从事ct扫描的公司非常乐观。这个项目也是香港许多大学共同申请的专利。那时,他们愿意帮助它在大陆扎根。不幸的是,当核心设备被引进时,大陆需要他们支付高额税费,这让公司不堪重负,最终搁浅。局长表示,内地法规对此类设备的通关要求都是以进口为基础的,忽略了团队本身其实是想把这项好技术推广到内地。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个遗憾,但并不罕见。陈鸿宇告诉记者,目前粤港澳创业氛围浓厚,但在政策的相互兼容性方面仍存在不足。“外面的好东西很难进来,我们的项目也很难出去。”他指出,纲要中提出要在粤、港、澳三地联合建设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实际上是在三地之间建立特区。
幸运的是,广东省为此做出了特殊的布局,并推出了18项“便利湾区”措施。前海、横琴、南沙率先实现港澳居民就业许可;专业资格互认进一步推进,前海和横琴尝试香港工程建设模式;全省有52所高校招收港澳学生,46所医疗机构由港澳资助。
陈鸿宇补充说,今后可以在三地设立政策重叠区,利用三地的人才、产业和地理优势,划定特定区域进行封闭管理。例如,深圳将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来港发展的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企业的工商登记、贷款、监管等事务将按照香港或澳门的标准作为“专门事务”,吸引人才和资金以最优惠、最友好的方式落户。
“孵化不仅仅是做基础研究,而是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将产品与产业链和市场联系起来,帮助初创企业完成最后一英里。”陈鸿宇表示,香港基础科研实力雄厚,随着未来成果转化平台的落地,预计将重建中关村、大湾区张江科技园等国家创新科技产业孵化器,并有望结合湾区的特点,“照耀你胜过蓝色”。
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
政府搭建舞台,企业唱戏,首都欢呼。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资本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结合大湾区建设,该纲要还明确指出,将开展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陈鸿宇告诉记者,投融资体制涉及汇率结算、政策法规,改革并不困难。特别是,大湾区的城市和工业生态是不同的。在资本的实际对接过程中,它来自于缺乏本土发展意识,以及外资对资产资格的挑剔。“这次,我们计划建立一个多元化、国际化和跨地区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事实上,我们将在现有国际投融资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大规模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外资。”
今年年初,珠海市出台了《珠海市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标志着qflp(即境外企业或个人以非公开方式参与投资并向境外投资者募集资金投资境内非公开交易企业股权的企业)正式落地。
广东省工业和区域经济研究协会副会长丁力在接受《全国商报》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境外基金跨区域股权交易的财务审批非常严格,珠海试点项目的启动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境外资本投资的热情。
与珠海相似,深圳、广州等地也在吸引外资方面做出了相关政策安排。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政策给予香港、澳门甚至其他海外基金进入门槛的便利,但从目前试点地区的数量来看,广东省仍存在“不足”。
记者发现,从目前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分布情况来看,风能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在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的投资机构中,北京和上海分别是最多的城市。有67家和75家,只有广东省深圳市的12家企业上市;就外商独资企业的性质而言,北京有48家,上海有51家,深圳只有2家。
从数据来看,目前以中外合资形式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和投资机构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然而,在陈鸿宇看来,qflp作为国际和跨地区投融资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资在内地投资的意愿。「随着《大湾区规划大纲》的推出及具体规则的进一步巩固,未来三地的政治及经济交流将会进一步巩固。届时,海湾地区规划也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标题:大湾区之机:三大政策影响粤港澳创投生态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9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