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6字,读完约2分钟
□张皓然刘怀码头
近日,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装配车间,出现了该企业开发的第一套采煤机产品。“这是我们最新的自主创新成果,这意味着我们拥有‘两台机器和一整套设备’的R&D和制造能力。”郑州煤炭机械集团总工程师王永强表示,沿路行走并不容易。
郑煤矿机械是一家成立于1958年的国有老企业,由于90年代中后期煤炭工业的长期低迷,该企业濒临倒闭。“在最困难的时候,很多员工只能在市场上买剩下的菜,叫做‘买一堆孩子’。”郑煤机集团70岁的研究员冯占群(音译)回忆说,许多工人外出打游击之类的零工是为了吃饭。
当时资产负债率超过117%,员工拖欠工资达8个月,10年医疗费无法报销,处于半停产状态梅铮煤机集团董事长焦成耀表示,更糟糕的是技术人员流失,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臃肿。
面对一片混乱,我该怎么办?只有改革。“改革有一半的生存希望;如果你不改革,你就会死。”
随着一批小煤矿关闭整顿,国内煤炭市场好转,大型煤矿设备更新需求增加,为梅铮煤机的改革创新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自2000年以来,郑煤机实施了以“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为代表的体制改革,以“产权优化”为代表的体制改革,以“向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为代表的高端智能制造结构改革。
“大锅”被推翻,“铁饭碗”被打破,“终身制”被禁止。与此同时,梅铮煤机开启了产权多元化之路:2002年,公司制由传统工厂改制为国有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主辅分离,员工持股,公司重组为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持股51%,员工持股49%;2008年,股份制改革完成,国有、社会投资机构和核心员工的股权结构形成;该公司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在a股和h股上市。
在王永强看来,这些制度改革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了企业的内生活力,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取得了技术创新,并有实力在同一个舞台上与国外煤机巨头竞争。
6.2米、6.3米、7米、7.2米、8米...我国液压支架的新高度诞生于梅铮煤业机械,直到梅铮煤业机械和神东煤业集团开发并投入使用8.8米超高采高综采设备的液压支架,其支护高度、工作阻力和支护中心距均为当时世界最高。
“我们瞄准国际巨头的高端产品,从设计、技术、原材料、质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进,致力于实现高端液压支架的国产化。”梅铮煤机集团国际市场部主任孙公赞表示,目前,该企业的产品已陆续进入俄罗斯、印度、土耳其、越南、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际市场。
2012年,郑煤机的收入超过100亿元,但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其收入又开始下降。面对严峻的形势,郑煤炭机械开始思考改造。
“你可以离开这个行业,但你不能离开这个职业。”焦成耀表示,最终决定在做大做强煤机主业的同时,发展“第二主业”,实现“煤机+汽车零部件”的双主业带动发展。
2016年3月,郑煤机收购亚信集团,2017年5月,收购德国博世集团汽车业务。德国博世集团拥有100多年的汽车发展历史,其产品质量、R&D实力和市场份额在当时世界上名列前茅。郑煤机以高起点、高标准切入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通过跨国收购,梅铮煤业机械不仅在国内汽车电机市场占有领先的市场份额,而且填补了中国没有大型高端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空空白。”焦成耀表示,梅铮煤机已开始从国际销售向国际运营转型,企业全球布局取得初步发展,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得到优化。
近年来,梅铮煤炭机械开始发展智能制造。“过去,我们招聘的人才都是机械、制造、材料等专业的。,但现在它们被扩展到计算机、软件等。今年,煤炭智能开采研究所成立,希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王永强说,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2007年,当他参与解决电液控制系统技术的本地化问题时,集团中只有不到10个R&D团队,现在集团中约有500名R&D员工。
如今,经过多轮改革创新,郑煤机已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老企业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煤矿综采设备制造企业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数据显示,郑煤机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7亿元,净利润7.31亿元,同比增长60.27%。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装备制造业,继续推进产业优化转型升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智能化、集成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焦成耀表示,他将继续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努力把梅铮煤炭机械打造成为全球高端智能设备制造集团。
标题:郑煤机:探索国企改革创新之路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