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8字,读完约2分钟
他从30岁开始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几十年来,他一直戴着一顶竹帽子,一件蓑衣,穿着凉鞋,穿着泥巴。他走遍了每一个村庄和每一座山脊,被亲切地称为“凉鞋的秘书”;60岁退休后,他拒绝了在省会城市养老的机会,回到家乡专心造林。一个是,在22年里,他在光秃秃的荒山上建起了几万英亩的种植园,并被亲切地称为“植树书记”。
他就是前云南省宝山区委员会书记杨善洲(见上图,新华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活了60年,总是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深入第一线,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杨善洲一贯的工作作风。1982年,土地承包完成后,杨善洲去施甸县了解情况。到达常宝公社后,他对司机赵从德说:“我四处看看。如果你没有看到我回来在黑暗中,你会找到食物和庇护自己。”说完下了车,向田野走去...第三天中午,穆老院公社给县委打了电话,赵从德知道老书记在那里。穆老院在一个偏远的山区,离县城20多公里。只有他知道杨山洲走过了多少户人家和崎岖的山路。
保山山区面积大,土壤贫瘠,种植方式落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杨善洲在常宝乡种植了半亩粳稻试验地,试验“三枝九垄”的移栽方法。1978年,郭靖92杂交水稻试验成功,阳山洲立即推广到保山。保山县和施甸县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历史上曾突破千磅大关。1978年至1981年,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被称为“粮食书记”。
1988年退休后,杨善洲回到家乡施甸县,在县城东南50多公里、平均海拔2200多米的大梁山植树。山上没有路,他自己带人去修;山上没有地方住,所以他用树枝搭起了一间小屋,感觉可以避寒;没有资金,他多次在省市有关部门跑项目;没有树苗,他亲自去各地买树苗。经过22年的艰苦努力,大梁山重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人工造林5.6万亩,杂木林1.6万亩,茶叶700多亩,澳洲坚果50亩,山核桃100亩...
2009年4月,杨善洲向国家无偿移交了价值3亿元的林场。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因病治疗无效去世。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6日06版)
标题:辛勤耕耘 荒山披绿(最美奋斗者)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