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6字,读完约4分钟
在广西北回归线以北的平原和丘陵上,矗立着大瑶山,它占地2000多平方公里。
80多年前,年仅25岁的费孝通和他的新婚妻子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们最早的社会调查。1978年,费孝通再次造访大瑶山。面对他所看到的,他总结为四个字——“改变了世界!”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大瑶山,探索过去几十年的沧桑。
曾经“两条腿走路”,现在“每个村庄都要经过这条路”
在长东乡屯溪屯,有两辆车停在许多村民的家门前:一辆卡车和一辆私家车。
赵德龙的家人就是其中之一。“在修路之前,我们村里的木头都得被铐起来。每100磅木材要5元。现在这条路直接通向门口。生姜和杉木成本低,利润高得多。”赵德龙说道。
费孝通在《贵兴通讯》中记载,瑶山路极难走,“所经之路,皆难走,有时近崖,有时过独树。”
金秀瑶族自治县柳巷乡党委书记金海说,柳巷以前是全县最封闭、最落后的乡镇,只有一条四级公路出去。那条路仍然是当地人努力了17年的“悬崖路”。
今天,瑶山的路仍然很尴尬。“但现在全乡有48个村庄,每个村庄都有道路,其中90%的村庄已经实现了道路硬化。”金海说。
近年来,金秀县投资10多亿元建设了1000多个扶贫项目,惠及4万多人。目前,该县所有77个行政村都可以使用硬化道路,该县有20多个家庭的513个自然村可以使用砾石或以上的道路。
"在实施精确扶贫之前,这种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想象的."锦绣县委书记魏德斌说。
交通的改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记者参观瑶山时,他们经常看到路边停着汽车。他们要求在汽车旁休息的村民知道,由于交通的改善,汽车已经成为去山里做农活的交通工具之一。昌东镇通王屯有20多户人家,大部分都建了车库。
黄泥屋变成了一个“小建筑”,进出时需要换鞋
“黄泥屋”、“没有烟囱”和“整个房子都是黑的”……村民们当年居住的小泥屋已经被高大宽敞的建筑所取代。"做饭和取暖用煤气和电,木柴只是备用的."王桑村村民兰说。
除了硬件的巨大变化,生活中“软件”的变化也没有落后。
记者在通王屯发现,几乎每扇门都有鞋架。村委会主任邓兰军表示,村民的清洁卫生意识明显提高。当他们从农场回来时,他们需要在进屋时换鞋。
姚家的赵秀莲(音译)站在自己的三层楼前,一边用碗吃饭,一边讲述着小女儿上大学时的“烦恼”,但语气中却掩饰不住骄傲和满足。2005年,为了方便孩子们阅读,赵秀莲和她的家人搬到了慕童郊区的这个地方。
慕童镇和头排镇是锦绣唯一的两个平原镇。从在工厂工作到在田间收割水果,平原地区活跃的经济为瑶山人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镇镇长李说,现在,只有镇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大瑶山工作或生活。一些村庄搬到了这里,一些街道以搬迁后人们的家乡瑶山的名字命名。
自去年以来,500多名穷人先后搬进了一个名为“幸福巷”的社区。这些来自瑶山的贫困户只要自己筹到2500元,就可以住新房,享受完善的就业服务。锦绣的贫困率从2015年底的23.93%下降到今天的2.496%。今年4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金秀县脱贫脱帽。
“各有美”的“五朵金花”
在金秀县的姚博物馆里,有一块特殊的石碑。1951年,为了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大瑶山五个瑶族支系的代表达成共识,按照传统的石制,以饮血酒宣誓,并竖立了“大瑶山团结大会”纪念碑。
大瑶山有五个瑶族支系:茶山瑶、敖瑶、花蓝瑶、潘瑶和紫山瑶。当时,茶山瑶、敖瑶、花蓝瑶是占据山地的主要山地瑶,而潘瑶、紫山瑶则是被压迫的山地瑶。瑶山不仅以高价出租山主姚的土地,而且过着没有固定住处的生活。房子是由竹子和简单的房子组成的。有时候最穷的瑶山连盐都买不起。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消除民族隔阂的序幕。1954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为解决山地主瑶和越岭瑶之间的矛盾奠定了经济基础。几千年来,姚在山顶上颠沛流离,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柳拉村81岁的村民赵兰英仍然记得小时候没有饭吃的日子。他租下了山主姚的土地,“收了100公斤玉米,却要付给地主35公斤。”下山后,全村人努力开垦荒地,种植香草、八角等特产。现在,赵兰英和他的儿孙们在村子里安享晚年。“生活是美好的,就像城市一样,你想要什么。”
标题:70年沧桑巨变 大瑶山如何“换了人间”?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0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