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9字,读完约4分钟
"这是我在20世纪70年代做的一个假衣领。"李建华女士笑了笑,拿出一个饰有精致蕾丝的白领,展示在她的身上。一种清新时尚的时尚似乎开始流行,唤起了参与者的共同记忆。昨天上午,在《太原晚报》编辑部19楼的会议室里,婚礼气氛愉快而热烈。本报特邀多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时尚回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实体展览”献计献策。在讨论中,李建华女士的“衣领秀”引起了现场的欢呼。
《时尚回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实物展览》由太原日报、太原市文化局主办,太原晚报编辑部、太原美术馆、黄海波工作室承办。它将于今年8月11日至10月11日在太原美术馆举行。目前,这是收集展品的阶段,有许多市民积极参与。太原美术馆的展览收藏工作室已经收藏了1400多件展品。
黄海波打开她的笔记本电脑,调出资料,向与会者介绍了展览收藏的进展。她说,捐赠者的热情、读者的关注和收集的展品数量远远超出了预期。
随后,太原市原副秘书长刘大寿先生表示,“时尚回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实物展览”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是一项非常有基础的展览,是一项每家每户都可以参与并愿意有条件参与的活动。通过对展览对象的回顾,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意义。刘大寿先生建议,展品应该有故事和故事,然后才能站起来生活。展品背后的故事有我的家庭故事、太原故事、山西故事和中国故事。
原太原市作家协会主席孙涛先生说:“我看了《太原晚报》的展览和特刊,想起我省老作家董大中先生和厦门大学谢勇教授曾经说过的‘历史永远活在有经验的人的心中’,恢复历史就是发现真理。”针对本次展览中的展品,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聚会,挖掘出展品背后的故事。所以它真实而美丽。
这时,北岳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李建华女士拿出随身携带的资料袋,里面有1979年3月山西大学编写的油印教材和学生手册。她说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人,她感受太深了。过去,珍贵的书籍都是手工借来的,对学习的渴望表现在对知识的渴望上。改革开放后,我仍然记得在五一路的新华书店排队买书等了两个小时。李女士建议,展品背后的故事可以通过现代声光电技术、录音录像等方式传达,也可以现场互动。
坐在她旁边的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罗玲(音译)拿起桌上李女士的油印诗,向大家深刻地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西大学诗歌创作的热潮。例如,当时的北国诗社吸引了许多诗歌爱好者,培养了一批在中国诗坛有影响的诗人,如露露和杜丽。
太原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小店区文联原主席李海清先生说的是地道的晋元话,他认为,不是每个物体都是历史舞台上的道具,但每个物体都有它的喜怒哀乐。作为晋源人,他主要从农村家庭用品和农具方面谈民间收藏的重要性。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媒体“山西故里”的创始人乔岩先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说,展览可以成为一个大的文化产业项目,丰富内容是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把文学和旅游、文学和创作结合起来。
窗外的夏梦很温暖,窗外也有阵阵温暖,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交谈,尽情享受。年过古稀的罗尔教授、刘大寿先生和孙涛先生,对时代有着温暖而深刻的记忆。罗尔教授感到遗憾的是,他家里的一些旧东西没有保存下来。刘大寿先生时不时地数一数财宝。孙涛先生收藏《北郊通讯》,李海清先生收藏《南郊文艺》,李建华女士收藏第一代洗衣机,乔燕先生对此充满信心,他不感到困惑,相信这次展览能够展示太原市的记忆...
作为记录、收集和展示城市记忆的平台,“时尚回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实物展览”也在向将时代记忆与城市文化联系起来的功能迈进,试图将每一件旧事和每一个人的记忆都变成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这段记忆充满了温度和情感。
本报记者李
编者:于涛
标题:本报邀请专家学者为“展览”建言献策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