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81字,读完约7分钟

从2005年开始,世界信息界知名企业品牌美国《信息周刊》放弃印刷纸张,只推出网络版,将“重生”数字化,以实现世界重生。

我对《信息周刊》有一定的感情。

2000年在华盛顿工作后,我开始浏览《信息周刊》。 几乎每期都不会掉。 布什和戈尔的2000年总统选举、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等,其特辑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来到布鲁塞尔工作,《信息周刊(欧洲版)》还是我经常浏览的对象。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年12月31日,信息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的纸质杂志。 我拿着它,仔细阅读复印件,专心于照片,就像在和陌生人和知心的老朋友道别一样,很伤心。

《信息周刊》于1933年2月17日创刊,当年发行量达5万册。 1961年,被《华盛顿邮报》企业以1500万美元收购。 近80年来,信息杂志与《时代》、《美国信息与世界报道》等在美国和世界各地争夺风头。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在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蔓延的大背景下,由于纸媒被互联网兴起的电子媒体蚕食和鲸鱼吞噬,《信息周刊》发行量大幅减少,从当年的300万部高峰降至150万部,最大年亏额为400万部 而且,华盛顿邮报企业的手头也越来越紧。 不得已,信息周刊于年转卖给音响大亨悉尼·哈曼,价格只是象征性的一美元。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终于,从去年1月开始,《信息周刊》只发行了电子版,虽然是每周一,但名字改为了《全球信息周刊》( newsweekglobal )。

在近80年的历史中,《信息周刊》发行了许多独创性的报道,这也是因为它成为了美国内外许多人喜闻乐见的杂志……这里暂时不发表。 我想说的是,之所以它曾经成功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它在挖掘信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有两个有名的例子。

1963年,《信息周刊》派出40名记者和研究者,采访1250名黑人后,出版了《黑人在美国》特辑。 该特刊首次借美国黑人之口控诉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在全国掀起了民权气旋,美国颁布了1964年的民权法。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4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是美国各媒体报道的重头戏,但《信息周刊》的方法与众不同。 总统大选前一年,《信息周刊》精选了4、5名记者,无其他事情,走遍全国各地,寻找各种线索,聚焦于总统选举特辑的《秘密探索素材》。 这样,在总统选举投票结束的第二天,信息周刊就可以刊登长达5万字的专题报道。 本期通常增印五万册。 有趣的是,为了这篇专题报道,花了很多钱,光那四五个记者的差旅费就超过了一百万美元。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2006年,约翰·米查姆就任《信息周刊》主编。 这一年该杂志也开始走下坡路,是因为米沙姆改变了重视该杂志原有的“信息性”的想法。 米查姆认为,《分析、观点、评论》可以提高杂志的严肃性和网民水平。 从此,《信息周刊》从《信息杂志》变成了《观点杂志》。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写信息与写评论和写观点相比,前者很难看,但后者正好相反。 因为要报道没有人挽留的信息,不仅要花时间、精力、金钱,即使花了这些手段,也不一定能达到垄断性信息的水平和效果。 写评论、做观点,只要你多读书、活脑筋、关在房间里,总会有几个名堂。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看到这个变化,《信息周刊》现任主编蒂娜·布朗曾嘲笑过她前任的“闭门车”。

近年来,多家纸质媒体关门大吉,其原因基本相同,不仅仅是网民面向平面媒体投稿、广告费大幅下降。 《信息周刊》也是如此。 但是,从世界媒体界的角度来看,《信息周刊》是迄今为止停止纸质印刷的最大媒体。 因此,其辞世给信息工作人员敲响了警钟:信息媒体的生命就是向网民提供独家信息,否则无法安身立命。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我对《信息周刊》有一定的感情。

2000年在华盛顿工作后,我开始浏览《信息周刊》。 几乎每期都不会掉。 布什和戈尔的2000年总统选举、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等,其特辑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来到布鲁塞尔工作,《信息周刊(欧洲版)》还是我经常浏览的对象。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年12月31日,信息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的纸质杂志。 我拿着它,仔细阅读复印件,专心于照片,就像在和陌生人和知心的老朋友道别一样,很伤心。

《信息周刊》于1933年2月17日创刊,当年发行量达5万册。 1961年,被《华盛顿邮报》企业以1500万美元收购。 近80年来,信息杂志与《时代》、《美国信息与世界报道》等在美国和世界各地争夺风头。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在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蔓延的大背景下,由于纸媒被互联网兴起的电子媒体蚕食和鲸鱼吞噬,《信息周刊》发行量大幅减少,从当年的300万部高峰降至150万部,最大年亏额为400万部 而且,华盛顿邮报企业的手头也越来越紧。 不得已,信息周刊于年转卖给音响大亨悉尼·哈曼,价格只是象征性的一美元。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终于,从去年1月开始,《信息周刊》只发行了电子版,虽然是每周一,但名字改为了《全球信息周刊》( newsweekglobal )。

在近80年的历史中,《信息周刊》发行了许多独创性的报道,这也是因为它成为了美国内外许多人喜闻乐见的杂志……这里暂时不发表。 我想说的是,之所以它曾经成功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它在挖掘信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有两个有名的例子。

1963年,《信息周刊》派出40名记者和研究者,采访1250名黑人后,出版了《黑人在美国》特辑。 该特刊首次借美国黑人之口控诉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在全国掀起了民权气旋,美国颁布了1964年的民权法。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4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是美国各媒体报道的重头戏,但《信息周刊》的方法与众不同。 总统大选前一年,《信息周刊》精选了4、5名记者,无其他事情,走遍全国各地,寻找各种线索,聚焦于总统选举特辑的《秘密探索素材》。 这样,在总统选举投票结束的第二天,信息周刊就可以刊登长达5万字的专题报道。 本期通常增印五万册。 有趣的是,为了这篇专题报道,花了很多钱,光那四五个记者的差旅费就超过了一百万美元。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2006年,约翰·米查姆就任《信息周刊》主编。 这一年该杂志也开始走下坡路,是因为米沙姆改变了重视该杂志原有的“信息性”的想法。 米查姆认为,《分析、观点、评论》可以提高杂志的严肃性和网民水平。 从此,《信息周刊》从《信息杂志》变成了《观点杂志》。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写信息与写评论和写观点相比,前者很难看,但后者正好相反。 因为要报道没有人挽留的信息,不仅要花时间、精力、金钱,即使花了这些手段,也不一定能达到垄断性信息的水平和效果。 写评论、做观点,只要你多读书、活脑筋、关在房间里,总会有几个名堂。

“《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看到这个变化,《信息周刊》现任主编蒂娜·布朗曾嘲笑过她前任的“闭门车”。

近年来,多家纸质媒体关门大吉,其原因基本相同,不仅仅是网民面向平面媒体投稿、广告费大幅下降。 《信息周刊》也是如此。 但是,从世界媒体界的角度来看,《信息周刊》是迄今为止停止纸质印刷的最大媒体。 因此,其辞世给信息工作人员敲响了警钟:信息媒体的生命就是向网民提供独家信息,否则无法安身立命。

标题:“《信息周刊》式微昭示信息生命力所在”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