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2字,读完约5分钟
本报调查
民勤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2003年05月10日 02:34:55
本报记者 狄多华
做着和谢小田一样的“功课”。校长王雄武叹道:缺水啊!老师无处取水,又要生活,只好靠学生。在这里,往教室地上撒点水,是极为奢侈的事件。
在民勤,西渠镇还不是最缺水的地方。从此往东往北,进入靠近内蒙古地界的中渠乡,你会看到大批枯死的树木、搁荒的土地、废弃的院落。发酥返碱的土地毫无遮拦地暴晒在太阳底下,折射着刺眼的白光。一脚踩下去,满是冒着白烟的干土。荒地上惟一可以生长的碱柴,枯黄衰败,没有一丁点儿绿色。
同行司机师傅刚刚进入知天命之年,就已目睹了这里从良田到荒漠的变迁。他说,这里原是民勤有名的青土湖,曾经芦苇摇曳、野鸭成群。自己年轻的时候来这里,仍可看到茂密的树木、成群的野鸽、奔跑的兔子,带个铁锹在身边,用不了多久,就会挖出捧之能喝的甜水。可如今,300米以下也难见可以饮用的“甜水”了。
站在原中渠乡字云十三社废弃的村落间,闻不见一声鸡鸣,听不到一声羊叫,整个村庄了无一人。民勤县委推广部副部长阎德伦是见证人:3年前他第一次来这里时,还有十几口人,去年第二次来时,剩下六七口人,今天第三次来,已是人去屋空。他感叹说,最终消亡的字云十三社,是民勤生态恶化的活化石,但绝不是惟一的化石。
走进另一村落,我们看到不忍看到的又一幕:60岁的老光棍和几只羊同居一屋,炕上除了一床被褥、一些粮食,21个罐头瓶是他所有的家当。和丁老汉一样一辈子没有讨到老婆的,全村老老少少有9人。发生在他们中间的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是:村里来一落难寡妇,9个光棍都想要,但都有心无力。寡妇最终离去。
村里的姑娘大多远走他乡。记者到村里的当日,有人家正在嫁姑娘。新娘要去的地方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父母满心喜悦。
在煌辉村的残垣断壁上,有这样一首打油诗:碱大水苦尘土扬,沙进人退耕地亡。强男倩女早走光,妇幼老弱别农庄。
自1985年以来,中渠乡累计外流人员4600人。2003年前4个月就走了120人。
民勤县政府提供的数字是:近10年来,民勤县共向外移民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这还不算个体自发外流的。
民勤以治沙闻名于世。一代代国人从中学课本里认知了民勤这个西北小县,感佩民勤人创造的“人进沙退”的壮举。可如今,因为缺水,民勤绿洲沙漠化加剧,不少沙丘重新复活,“沙进人退”的悲剧又开始上演。5个乡镇共8万人的湖区,弃耕土地已有30万亩。
依据民勤县农林部门的报告:民勤县沙漠化土地已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94%,高达2280万亩,其中仅沙漠面积就有1279万亩。在绿洲外围,69个风沙口正日夜不停地进犯,流沙平均每年以3至5米的速度向绿洲腹地逼进。
4月28日,记者赶往民勤的路上,好好的天气突然起了沙尘,100米外模糊一片。下车拍张照片,前后不到5分钟,已是浑身砂土,满嘴的沙子。这样的天气在民勤已是司空见惯。
风大、沙多、水少,致使绿洲沙生植物枯萎死亡。全县已有13.5万亩人工沙枣林枯萎和死亡,35万亩白刺、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和半死亡状态,50万亩耕地沙化,60万亩天然沙生灌草植被朝不保夕,108万亩柴湾沙化,成为绿洲中的荒漠。
民勤绿洲危在旦夕!
温家宝总理曾经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国家林业局专家指出:“民勤不只是民勤的民勤,也不只是中国的民勤,而是世界的民勤。”
卫星遥感影像动态资料显示:民勤生态环境恶化演变,已经对兰州及甘肃中部地区,对内蒙古河套平原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民勤绿洲不保,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南下,将会把千里河西走廊拦腰切断。
中共武威市委副书记苏振祥坦言:“如果两大沙漠合拢,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他建议,用市场的手段来调解上下游的用水问题。调高水价,促使上游节约用水。并且,民勤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减少大水漫灌,走节水型农业的路子。
他呼吁国家充分考虑民勤特殊的生态地位,让民勤绿洲休养生息。
和多个人主张调水、移民的观点截然不同,著名治沙专家杨根生研究员认为,民勤的生态恶化与大量开荒有直接关系。既不用调水,也不用移民,只需每人经营好1亩水浇地,之后大力快速发展畜牧业。民勤也可以种草,坚决执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把有限的投资用在养殖业规模化以及农业规模化生产上,既可以改善生态,又能处理农民的致富问题。
标题:“民勤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