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1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北京讯(记者冯涛、刘翰林)10月28日,商务部发布了《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上河示范区将围绕“物流先导、贸易拓展、产能合作、跨境发展、两园互动”的运行模式,通过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和现代贸易中心,高标准建设。
根据该计划,短期目标将基于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相关城市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现代贸易中心、双向投资与合作中心以及商务和旅游交流与发展中心,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将创建一个面向亚太市场的“海港”。
具体而言,《建议》指出,要努力畅通多式联运通道,如在上河示范区建设多式联运中心,通过协调齐鲁等国际列车的发展,在山东半岛建设多式联运物流枢纽;集聚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如发展出口拼箱、仓储和加工业务,依托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拓展“空空+空陆域”货物集散模式,同时依托,通过完善机制和港口对接,拓展国际物流合作等。
同时,为进一步建设现代贸易中心,《建议》提出通过设立监管场所、搭建商品平台、在上海合作组织伙伴城市设立采购和营销点,进一步扩大农产品(000061、诊断库存)、汽车零部件等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规模;同时,依托中国(青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通过口岸通关模式改革创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开展更加便捷的服务和贸易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扩大产能合作方面,《建议》不仅提出继续扩大城市合作网络,加强研发加工,开展现代农业合作,还明确提出通过加强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的合作。多边开发银行、丝绸之路基金等。,为示范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对于企业,支持在上河示范区注册的境外母公司或企业控股子公司按要求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
“本《纲要》的提出,是从中心战略的角度,对示范区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出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工作重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员赵平表示,示范区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存在许多重叠和互补的产业功能。“例如,在“计划”中部署的多式联运中心的建设以及农产品和能源等生产能力的整合,可以进一步帮助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相互沟通,间接改善和深化‘一带一路’合作。”
事实上,自2018年6月青岛提出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来,青岛已经成为一个经贸示范区,在物流、贸易和能力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例如,在建设最重要的拓展国际物流的运输项目中,位于示范区的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已开通了16趟国内和国际列车,并建立了“东临日本和韩国,西接亚太,西接中亚和欧洲,南接南亚和东盟,北接俄罗斯和蒙古”的国际物流通道。
据统计,去年山东省共有国际列车496列,其中上河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402列,其中中亚194列,中国和韩国140列,中国和蒙古49列,东盟16列,中欧3列,占全省总到站数的81%。
多式联运中心也为青岛和上海合作组织伙伴国之间的经贸交流铺平了道路。数据显示,2018年,青岛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贸易额达到55亿美元;2019年上半年,胶州对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2.13亿美元,增长26.2%。
赵平指出,从“纲要”来看,目前与上海合作组织伙伴国的合作主要是以贸易为主,投资为辅。为了确保贸易和投资的长期增长,不断优化商业环境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和我们的伙伴国家在社会制度、法规和产业政策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加强政策沟通,促进双边体系有效对接;第二,为实现示范区创业的中长期目标,建议采取更多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为贸易投资合作带来新的增长点。”
标题:建设亚太市场“出海口” 上合示范区拟打造物流外贸中心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