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6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的记者何芬兰

随着中国企业在欧盟开展越来越多的M&A活动,中国企业的M&A主题不再局限于技术引进,而是更多地期待中欧企业能够共享资源,实现协同增效。双方企业通过共享内部技术、人才和渠道,开展联合研发、联合采购等活动,实现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和“1+1 > 2”的协同效应。中国欧盟商会与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联合发布了《2019年中国企业在欧洲发展报告》,表示中欧企业通过深度合作实现多元化资源共享,增强企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同时,行业领先的中国企业也参与了欧盟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升欧盟标准的国际先进性。

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并购促进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

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分享产品清单和渠道资源;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后,在R&D、采购和生产方面实现了协同增效。杰克缝纫机在德国收购了马奔和图卡,以扩大全球市场……报告指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与欧洲企业深入合作,促进了协调发展。

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中国三一重工在德国普茨迈斯特收购普茨迈斯特公司后,实现了基于资源共享的产品类别拓展、营销渠道合作和成本优化。首先,收购的Putzmeister产品类型覆盖范围从单一的混凝土泵车迅速扩展到多产品组合开发,如搅拌车和搅拌站;其次,三一重工向三一全球经销商网络推荐普茨迈斯特作为共同代理,帮助普茨迈斯特扩大了30%以上的营销渠道,实现了产品在中国、中东、东欧等更广泛地区的销售;第三,普茨迈斯特利用三一重工生产的高质量、低成本零部件,将采购成本削减了约20%,从而增强了其全球价格竞争力。

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自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以来,双方的业绩都有了相当大的增长。吉利是一个让沃尔沃起死回生的机会,销量和雇员数量都翻了一番;吉利还利用沃尔沃从中国本土低端品牌的华丽转身,成为汽车领域的新一代热门企业,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吉利控股完成对沃尔沃汽车的收购后,立即在国内申请了四个沃尔沃项目,以帮助沃尔沃实现产能扩张。在此之前,沃尔沃在中国没有本地工厂。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四家工厂已经实现了从发动机到整车的生产,部分车型还可以供应给沃尔沃的欧美市场。例如,成都工厂在2016年向美国市场出口了3500辆s60l车型。

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在R&D、采购和生产方面实现了协同增效。整合后成立联合成本与采购委员会,实现采购的协同。一方面,委员会通过大规模集体采购提高了谈判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沃尔沃对供应商质量的严格管理和评估体系,控制产品质量。因此,在具体的采购过程中,吉利注重商务谈判,沃尔沃注重供应商质量管理,双方默契配合,实现采购成本的有效降低。张家口发动机厂建于2012年,在委员会的帮助下,采购成本降低了20%。

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吉利和沃尔沃还合作在瑞典建立了中欧汽车R&D中心,以加强R&D..2018年,吉利R&D中心投资超过30亿克朗,拥有3000多名R&D员工。Cma(compact modular architecture)是双方在该研发中心共同开发的第一款中级汽车基本模块架构,推动了沃尔沃全球第二畅销车型xc40的诞生,以及更高效、环保、节能的drive-e动力系统平台的出现。

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此外,双方还通过合作建立新的子品牌,寻求未来新的发展势头。2017年,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和沃尔沃汽车集团共同成立了柯灵汽车合资公司,为双方的长远发展打造新的商业引擎。柯灵产品的开发基于双方共同开发的cma基本模块架构,重点关注全球城市中与沃尔沃和吉利定位不同的年轻消费者。其中,柯灵01准产车和03概念车市场反响强烈。过去一年,吉利在中国的累计总销量达到18万辆,经销商遍布中国230多个城市,为吉利和沃尔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2009年,杰克缝纫机有限公司收购了世界自动切割行业的知名企业bullmer和topcut,并成立了德国Topcut马奔公司,各方携手拓展全球市场。合并后,杰克缝纫机公司将自己的缝纫机技术和生产能力带到了托卡马奔,并在原有的单裁床产品类别中增加了缝纫机,丰富了其产品线,极大地帮助其拓展了经营市场。在合作方面,托皮卡马奔利用其技术能力提供高标准的产品设计,而杰克缝纫机则负责提供在中国乃至亚洲成功积累的经济高效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资源。双方合作首先将产品引入中国和其他亚洲市场,然后共同挖掘全球市场潜力。

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参与欧盟标准的制定,促进欧洲标准的国际进步

华为协助欧盟5g标准制定,大江参与欧盟无人机法规制定,中国企业引领国际鞋类标准向欧盟标准转化...一些行业领先的中国企业参与了欧盟标准的制定,促进了欧盟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报告指出,先进、完善的标准是行业进步的基石,中国一些领先企业积极与欧盟标准制定者和研究机构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密切合作,输出自己的行业经验,致力于推动行业标准的进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华为从事5g研发已有10年,自2012年欧盟委员会启动5g标准研究流程以来,华为一直积极参与欧盟metis19项目。华为在德国慕尼黑的欧洲研究中心为5g技术的无线电路概念和设计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华为仍是欧盟水平2020项目的核心参与者之一。在过去的七年中,它在欧盟系统内开展了13项5g建设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由中国推广的极坐标编码被业界公认为控制信道编码的最终方案。该标准能够满足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要求,包括超高速、低延迟和大连接。

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2019年6月,欧洲航空公司空安全局(easa)发布了《欧洲无人驾驶飞行器使用通用条例》,其中包括批准无人驾驶飞行器操作和无人驾驶飞行器技术。中国最前沿的无人机技术企业大江被邀请参与该法规的制定,为欧盟无人机的标准化环境建设做出了贡献。

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在基础制造领域,中国皮鞋研究所、金达科技、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河南邦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制鞋和抗菌领域的企业和专家,于2016年牵头制定了iso19574《鞋类及鞋类部件抗真菌性能定性评价试验方法》。作为对该标准的回应,欧盟鞋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9年发起投票,将该标准纳入欧盟行业标准体系。如果该标准成功转化,中国企业在鞋类抗菌标准方面的实验发展将为欧盟鞋类评价和鞋类部件提供有效的标准支持。

标题:中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1+1>2”协同效应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3451.html